对华商报《户县9岁学生疑偷女老师钱遭殴打》一文的几点疑问
本帖最后由 观沧海 于 2015-12-13 11:15 编辑近日,华商报的一则《户县9岁学生疑偷女老师钱遭殴打》的新闻被多家媒体转载,舆论沸沸扬扬,一片声讨之声。据说,户县教育局也专门就此召集各级校长开会,告诫老师严守教育法规,严禁体罚学生,以免惹火烧身。通读这则新闻之后,有几点疑问,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其一,华商报的新闻说老师怀疑学生偷了钱,学生自己说没偷。请问:学生到底有没有偷?偷了一次还是几次?作为报道这件事的记者,应不应该全面调查,搞清事实真相?仅凭学生一面之词,如何服众? 其二,华商报的新闻说,“老师把娃打得太厉害了”, “12月4日下午被老师殴打后,小辛先后两次被带到医院”。在县城医院,“当晚,小辛只是在医院做了简单的冰敷,其他相关检查都没做”;送往西安,“但昨天在西安没挂上号,没有看病就回来了。” 我想问一问:作为报道这则新闻的记者,学生的伤情到底如何?有没有相关的伤情鉴定?县城医院只做简单的冰敷,其他相关检查都没做,是病情不重,不需要做其他检查?还是医生玩忽职守,不负责任?或者是病情太重,不敢收治? 在西安没挂上号,没看病就回来了。西安那么多医院,怎么可能连号都挂不上?如果孩子的伤情过重,直接送急诊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挂号?作为关爱孩子的家长,怎么能因为挂不上号就轻易回家?作为堂堂省城医院,哪家医院见死不救,是不是应该投诉? 其三,我想问一问华商报,将这样一则事实不明,伤情不清的新闻大肆渲染,目的何在?是仗义执言,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还是纵容家长孩子,唯恐天下不乱? 谁不知道,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已经成了教育的难题。许多孩子,在家里是小少爷,小公主,没人敢惹;在学校是小霸王,小皇帝,没人敢管。有些孩子,无法无天,屡教不改,教师讲道理全然无用,想惩戒又不能有丝毫惩戒,试问:对这样的孩子,应该怎么办?不少人还散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样的谬论,家长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丝毫不提,怎能不让广大教师心寒?在这种大环境下,华商报的这种推波助澜,是要起到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导向? 君不见,湖南邵阳接连发生两起学生杀害老师的恶性事件。第一起10月18日,邵东3名未满14岁的留守少年入室抢劫,将一名小学女教师杀害。第二起12月4日上午8时许,邵东创新学校班主任老师滕某在办公室约谈学生龙某及其家长时,被龙某持水果刀杀害。两位无辜的教师尸骨未寒,同病相怜,知道的教师无不痛心不已。当广大教师怀着沉重的心情,上课如上坟,甚至谢学生不杀之恩的时候,请问:教师的尊严何在?教育的神圣性何在? 真诚地希望包括华商报在内的众多媒体,本着新闻事业者的良知,本着对社会负责、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多一些有关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和精准报道,实实在在地传递社会正能量。也希望相关教育部门,多一些关于问题儿童教育方面的行之有效的研讨(如新加坡的经验是,学生有事,不是由老师来直接处理,而是由学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中心负责,这样,就避免了师生之间的个人恩怨),让我们的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虽说体罚过度,但也要体谅老师的用心良苦。做为家长要知道自己孩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全怪到老师学校身上。拜读了 观沧海 发表于 2015-12-13 11:13
近日,华商报的一则《户县9岁学生疑偷女老师钱遭殴打》的新闻被多家媒体转载,舆论沸沸扬扬,一片声 ...
说的好,拜读了支持你 教育有悲哀,舆论煽风火,不为求真像,只为求关注。 本帖最后由 秦岭山人 于 2015-12-13 12:51 编辑
品德是孩子必须从小培养,君不见凡有成就者(不算无德也串红者),孩提时代无不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长大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君不见祸入囹圄者,有几人的生长环境健康。我们看看古人如何对儿童教育“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正像作者所言,由于教育制度上的缺陷,造成少数教师对学生不敢管、不能管、不愿管的局面,造成学生辍学现象屡禁不止。有的教师出于良心,对学生教育严了点,有些学生家长暴跳如雷,学生对教师拳脚相向。据笔者接触的教师说,有些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爷爷奶奶仅管吃喝;有些学生家长忙做生意,无暇顾及孩子,导致了这些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性格叛逆。打架、斗殴、抽烟、酗酒、逃学、网吧打游戏,甚者走上犯罪道路。仅仅依靠说教帮助,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户县教师教育孩子的做法固然值得商榷,但华商报作为我省大媒体,记者为了追求新闻效应,罔顾事实,不计后果,煽风点火,写出如此的新闻报道,目的何在?作为学生家长的一员,对华商报记者的行为非常愤慨。也希望新闻记者无冕之王们,报道事件应实事求是,不要为了纯粹追求新闻效应,夸大事实,不计后果。 杨老师说的对!现在的媒体真的需要好好反思了。家长也不能把教育的责任完全交给老师。 铁肩担道义,佳作鸣不平。 学校有教育的义务,做为家长更应该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个什么样子的孩子,而不是用自己的孩子来大肆宣然。 秦岭山人 发表于 2015-12-13 12:47
品德是孩子必须从小培养,君不见凡有成就者(不算无德也串红者),孩提时代无不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长大才 ...
非常赞赏先生的点评! 支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