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皇甫丁 于 2015-2-6 10:47 编辑
临池不掇,寄情翰墨
—记书法家李万章先生
在户县的文庙广场,每天上午都会见到一位拿着一枝硕大的毛笔,不时地沾着清水在大理石地面上一遍又一遍临习着《兰亭序》的老人。他的名字叫李万章。 李万章先生1939年4月生于陕西户县,1961年7月从延安大学毕业。先后担任过中学教师、县委的干部、国营企业的厂长……退休以后迷上了书法。我在老年大学当教师,给书法班带了15年课,他一直在老年大学书法班学习,于是,我们结成好友。课外,他天天在我工作室楼下的广场苦练书法,寒暑不掇。由于勤学苦练,他的字长进很快。常常参加各种展览并不断得到专家的认可。他现在是西安市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同时也是西安市老年书协会员。 和李万章先生在一起谈论书法创作是美好和快意的,这种美好来自他那独具风趣的语言及其对书法的深刻领悟。之前,曾多次在老年大学举办的展览上欣赏过他的清丽、劲健、端和、优雅的书法作品,交往久了更觉得他是淡泊从容、学养丰厚之雅士。他谈论的一些观点以及学习书法的体会我是很赞同的。 李先生认为,学习书法必须了解书法发展的渊源,并且从源头开始认识、学起,有助于把握正确的书法学习方向,深刻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书法是传统艺术,讲究传承、出处。他最痴迷行草,以为行草之宗必追“二王”。“二王”既是行草之源,又是行草最高峰。唐代以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二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李先生通过比较、揣摩,对“二王”书法心悦诚服,推崇备至。因此不断反复临习《圣教序》、《兰亭序》。 根据自己多年来学习的经验,李万章先生觉得练书法贵在“悟”。他说,只学不悟,难得真谛;只练不悟,只练筋骨。“悟性”决定了书家的高度,从古至今,大多数学书者都只能算是书法的票友,甚至有些连票友都算不上。不少学书者即便是学书十数载或是数十载,终因悟性太差而抱终天之恨。学习书法缺少“慧根”的人是成不了大器的,而有“慧根”而无“悟性”的引导,而这“慧根”也会夭折。禅书上说“从门入者,非是家珍!”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李万章先生认为,书法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钻研的学问。勤学苦练、博览群书,没有一颗沉静的心是不成的。他说,现在是个浮躁的年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这浮躁的社会往往使我们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茫茫然的跟着社会的主流旋转,待到觉察时,只有更多的叹息和感慨。“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学书法须人静才能靠近古人,才能字静、境静,宁静致远。 李先生说,书法学习应是快乐的。我常流连《兰亭序》,羲之书写的过程应该是尽兴的。“惠风和畅,游目骋怀”这种境界正是羲之“魏晋风骨”所在。有朋友说学习书法真痛苦,晚上也睡不好。我哑然失笑,没听说过古人学习书法有多痛苦的,人生有太多的烦恼,何必再多找一个学书法的痛苦,悲哉!不如放弃。书法学习应是快乐的:读帖、品茗、挥毫,满纸烟云,如再沾点酒气,鼓掌喝彩还真是“老子天下第一”的乐事了。 回顾自已学书的经历,李万章先生体会最深刻的是:贵在积累,沉淀。他说,学书不能急,历史上能在年轻时艺术成就即被当世认可、推崇者实属凤毛麟角。书法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稚拙——雕琢——返璞。当代不少学书者怀着超越历史发展轨迹的理想和追求,创作缺少底蕴的作品,是不可取的。他以为书法的最长时间应该是在经历雕琢的过程,书家的水平在这样不断锤炼中成长,学识逐渐提升,作品经受历史的考验,最终才能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 (吉文鹏 草于文昌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