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是各位家长穷其一生探索的问题。
“如果成长永远是一个模式,顺理成章,阳光灿烂,洁白无瑕,那不是成长,那是不合格的文学创作。成长是真实、立体的,也会让人有一些担心,但不出格,守住底线就行。”政协委员、白岩松结合其自身成长及教子经历时却这样说。
其实,白岩松有一个虚岁19岁的儿子白清扬,都说“虎父无犬子”,白清扬也继承了爸爸很多的爱好和基因。父子俩都喜欢足球,是铁杆球迷,白清扬还是校足球队的队长;父子俩都很喜欢摇滚乐、都爱好写作,白清扬曾在全国性的作文大赛中获奖,去年还用笔名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
那么,身为爸爸的白岩松是怎样培养自己的孩子的呢?
爱孩子,就让他爱上阅读吧!
富起来的中国人,吃饱了穿暖了的中国人,不会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物质的获得上。当我们已在物质方面有了巨大进步的时候,也许一个真正与精神、与灵魂、与信仰有关的中国人追求的时代也就真正开始了。
好多人沮丧地说,在中国读书的好时代过去了。我想说:不,它可能才刚刚开始。
早有调查称,人们读书和知识获取的水平和你的工资收入是成正比的,我想只有你读的书足够多了,你才会更有创意,才会更自信,你才会更有底气,才能获取更多的物质回报。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书读得多了,你在情感方面会是一个充沛的、获益很多的人,你的依靠会更充实,更重要的是在读书中会寻找到我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中国人的信仰千百年来并不是仅仅靠宗教来支撑的,它就在唐诗宋词当中,在爷爷姥姥讲给你的故事里,在《三国演义》里,在《红楼梦》里,在《西游记》里,在无数的经典书籍当中,至今依然被文人用那种美丽的方块字写在字里行间。
有数据显示,10岁-19岁之间的青少年读书最多,可是那些书有相当大的比例不是他们爱读的书,而是和当下的考试等有关系的书。因为读功利的书,而没有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
20岁-29岁,为名利忙,事业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书。40岁-49岁,进入读书最少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人生走到这个阶段,已经定型了,不再需要读书。到了老年,读书开始增多。因为离开事业一线,不再为名利权利奔忙,被动性地靠近生命的真谛,重新捡起书籍,这时阅读回到了它最大的(慧能达官网家长课堂欢迎您84815558) 来自: 微社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