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6 08: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百姓习惯习俗的“节假日”
) |, Z! H& z* U, V1 e* J, u8 T" l( \6 [) w/ L" ]8 c
节日虽然在古代对老百姓没有法定之说,可它在人们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等节日以及各地的庙会等,都备受老百姓的重视,它有时比法定还来得重要。一是老百姓平日节衣缩食,到了年节要把它花个精光,大量消费换取一年劳作的满足感、幸福感,拿消费来“慰劳自己”,二是节日伴有重大的文化活动。诸如中元鬼节、腊月二十三灶君升天、二月二龙抬头、端午龙崇拜、七夕节和中秋节拜星月、寒食节拜火、腊八节与清明节拜祖先等。他们把节日看作是一年劳作的航船追寻的一个个目标,节日像歇脚的驿站和港湾,经过一个个假日后,又要开始迎接新的工作,也就是孔子说的:“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短暂的娱乐和松弛,从春到冬漫长的煎熬被“切割”了,于是乏味的日子消失了,生活出现一个又一个令人兴奋的波澜,“腊月初八阴一阴,正月十五雪打灯”、“过罢小年过大年,正月元宵挂红灯”等等,生活有了“盼头”。正如日本民俗学者樱田胜德所云,节日是老百姓平时生活的轴心,年复一年的生活文化之网,就是以此为轴心编织出来的。平时为了节日,节日支配平时,节日的消费,刺激平时的生产,平时的生产又影响节日的消费。节日虽短,但却有力地支撑着平时的生活。 我国的节日,大多有着多重功能,商品贸易集会、文化娱乐竞赛、探亲访友的社交等等。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图乐”。元宵以观灯为乐、中秋以赏月为乐、重阳以登高为乐、除夕以守岁为乐,“图乐”是老百姓节日的普遍要求。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旧日许多地方重大传统节日,均有“人看人”的风俗。他们不是亲自参与自娱,是观赏取乐。这一习俗限制了自娱性活动的开展,但对只需介入感情、不需直接参与表演的戏剧活动来说,又正是一件好事。鼓乐喧天,色彩绚烂,载歌载舞的戏曲演出,正切合渴望热闹的心理和观赏取乐的习惯。由此戏曲演出装点节日,节日伴随着戏曲活动,成为我国节日民俗和游艺民俗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0 C" Q7 Y/ q+ O' V5 ~, A1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