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搜索
热搜: 户县
查看: 2421|回复: 0
收起左侧

茶道

[复制链接]

39

主题

79

回帖

700

积分

贰.杏坛小葩

Rank: 3Rank: 3

积分
700
QQ
发表于 2011-6-13 16: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3 C# r2 y, H( S; |+ U, V& @
& K0 r6 r# ?; J$ k7 i2 B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0 L2 G, K- u6 B
% [: ^! g$ s7 ^$ C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8 u( B/ w5 h" i" {$ c: T! s
' a) \% y) t% L7 S0 [( Y, o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0 `: n9 M: B0 T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释义如下:
; A7 L* O$ p: Y" w2 }
7 }9 y3 l: v! F& A) f# y  “清” ' [. Q6 I! n; V" b
9 [/ `. w) }1 ^- g+ O- }
  “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英文似purity与Tranquility表之为宜。
9 {. P# Z9 \! P& a1 }# F0 {# L8 N- E! B+ B
  “敬”
% ^; i$ x1 n' _9 W- e& Y) A9 \/ L- r
  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 D! Q' [( n& s+ k/ ^3 R7 ^8 H
1 [& K& Z' @' [+ K: _0 v8 q  “怡” 9 z" L) Y* m- |1 c

( Z3 ^- I0 F" N: W. T& z  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英语可译为harmony。 & V, l; i& b$ u7 D& v! {/ Q* B
( J% m6 m* H; s  A$ ?
  “真”
# `# K) `1 d. C, o4 j/ R' d
( o  B7 w- Y7 h' P- x0 Q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7 F; \5 v3 Z) O6 z7 [# i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1 y7 M2 b2 X3 T3 A: b& Q2 I

" Q, J6 N7 d& j" h* F  贵族茶道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 求其极,很违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 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
/ V- F1 N! w- X! M
& s3 g! B1 {, u$ n  茶虽为洁品,但当它的功能被人们所认识,被列为贡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员,再是达官 贵人。“小家碧玉”一朝选在君王侧,还能保持质朴纯洁么?恐怕很难。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X' U4 x6 G! t# A$ T+ h8 R) g) s* u% @
6 F, ], f$ [; N: i, b9 [# Y
  茶列为贡品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常据著的《华阳国志· 巴志》,周武王发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部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消几个方国共同伐纣,凯旋而归。此后,巴 蜀之地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135年,离今有3000年之久。 ' n* y& l* L& |" ~3 x6 p- w
; L; ?! \! x( f4 {7 M
  列为贡品从客观上讲是抬高了茶叶作为饮品的身价,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刺激了茶叶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 大批名茶。中国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家的好恶最能影响全社 会习俗。贡茶制度确立了茶叶的“国饮地位”,也确立了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还确立了中国茶道的地位。
: r: w4 }( u5 d: J5 Z4 F. _" {  Y2 J5 T5 E$ e6 J0 |+ V8 q$ f
  但茶一旦进入宫廷,也便失去了质朴的品格和济世活人的德行。反之,贡茶坑苦了老百姓。
* ?+ j) C! w, [+ _5 Z' m% L- j. Q( X4 Q
  为了贡茶,当此时,男废耕,女废织,夜不得息,昼不得停。茶之灵魂被扭曲,陆羽所创立的茶道生出一个畸形的贵族茶道。条被装金饰银,脱尽了质朴;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济世活人。达官贵人借茶显示等级秩序,夸示皇家气派。 - o8 i/ F" G0 ^" B

: T) n4 k) ]9 @# N8 P0 E  贵族茶道有很多违情背理的地方,但因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这一茶道成为重要流派香火绵延,我们不得不承认 其存在价值。作为茶道应有一定仪式或程序,贵族茶道走出宫门在较为广泛的上层社会流传,其富贵气主要体现在程序上。其变种即源于明清至今仍在流传的闽潮功夫茶, H7 Y4 i  Q. `
" L+ w# c" H! s3 l* Y# ]3 p/ m
  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有机会得到名茶,有条件品茗,是他们最先培养起对茶的精细感觉;茶助文思,又最先体会茶之神韵。是他们雅化茶事并创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响此后相继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6 @$ x) I- R* z3 i: u. P

' t! u: z1 m2 w  中国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 _% W) n& j8 C: ^9 o% v/ K" Y
" l$ m0 M% _2 z, n9 G# T  此处所说的“士”是已久仕的士,即已谋取功名捞得一官半职者,或官或吏。最低也是个拿一份工资的学差,而不是指范进一类中举就患神经病的腐儒,严监生一类为多了一根灯草而咽不下最后一口气的庸儒?quot;那些笃实好学但又囊空如洗的寒士亦不在此之列。
2 ?. Q' g5 I' a% k; [7 F' l0 n, p+ y
  中国的“士”就是知识分子,士在中国要有所作为就得 “入仕”。荣登金榜则成龙成风,名落孙山则如同草芥。当然不一定个个当进士举人,给个“地师级”、“县团级”官儿做做,最起码的条件是先得温饱,方能吟诗作赋并参悟茶道。这便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特点。
$ L7 H' s" G1 P) j! `. k/ f& \  f# |2 y% b$ ~
  中国文人嗜茶沓在魏晋之前不多,诗文中涉及茶事的汉 有司马相如,晋有张载、左思、郭噗、张华、杜育,南北朝有鲍令晖、刘孝绰、陶弘景等,人数寥寥,且懂品饮者只三、五人而已。但唐以后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几乎没有,不仅品饮,还咏之以诗。唐代写茶诗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还有李白、杜甫,陆羽、卢金、孟浩然:刘禹锡、陆龟蒙等;宋代写条诗最多的是梅尧臣、苏城、陆游,还有欧阳 修、蔡襄、苏辙、黄庭坚、秦观、杨万里、范成大等。原因 是魏晋之前文人多以酒为友,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一个中山涛有八斗之量,刘伶更是拼命喝酒,“常乘一鹿车,携酒一壶,使人荷铺随之,云: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后知识界颇不赞同魏晋的所谓名土风度,一改“狂放啸傲、栖隐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风,人人有“入世”之想,希望一展所学、留名干秋。文人作风变得冷静、务实,以茶代酒便蔚为时尚。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是历史的发展把中国的文人推到这样的位置:担任茶道的主角。
9 B/ _1 c# k! n( U  o
0 j+ W5 h3 a( Z8 Z8 b  中国文人颇能胜任这一角色:一则,他们多有一官半职,特别是在茶区任职的州府和县两级的官和吏员近水楼台先得月,因职务之便可大品名茶。贡茶以皇帝为先,事实上他们比皇帝还要“先尝为快”;二则,在品茗中培养了对茶的精细感觉,他们大多是品茶专家,既然“穷春秋,演河图,不如 载茗一车”,茶中自有“黄金屋”,茶中自有“颜如玉”,当年为功名头悬梁、锥刺股的书生们而今全身心投入茶事中,所以,他们比别人更通晓茶艺,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茶艺,著之以文传播茶艺;三则,茶助文思,有益于吟诗作赋。、李白可以“斗酒诗百篇”,一般人做不到,喝的酷叮大醉,头脑发胀,手难握笔何以能诗?但菜却令人思勇神爽,笔下生花。; Z8 j% v$ M9 S( N* \
  茶助文思,兴起了品茶文学,品水文学,还有茶文、茶学、茶画、茶歌、茶戏等;又相辅相陈,使饮茶升华为精神享受,并进而形成中国茶道。   X* t* a( J0 F) {
1 q! v' U. k# g
  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气候的中国茶道流派。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识分子,“入仕”的土为主体,还包括未曾发迹的土,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名门因秀,青楼歌妓、艺坛伶人等。对于饮茶,主要不图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闹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点什么。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间,在乎风月之间,在乎诗文之间,在乎名利之间,希望有所发现,有所寄托、有所忘怀。“雅”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 S! n' v: _1 |# Q1 z, A& f8 @, k0 Y1 @
  一是品茗之趣 4 [5 ?! U: u1 J3 [

3 b! P. Y% @' `9 J- o" J  二是茶助诗兴 % W! W9 C, c9 c6 i

+ y( t$ ^) k, m) g& n  三是以茶会友
0 C4 i1 _5 f( n. x* M% `
: s- n4 O: T  J2 l  四是雅化茶事 6 c# K" ?  Q, r9 i0 ^1 K* V

0 L" K3 X9 d4 L8 d' ^- @. ]+ r, b  正因为文人的参与才使茶艺成为一门艺术,成为文化。文人又将这门特殊的艺能与文化、与修养、与教化紧密结合从而形成雅士茶道。受其影响,又形成其它几个流派。所以说是中国“士”创造了中国茶道,原因就在此。 : b5 N7 m$ Y' r+ L' O, b. S
" t8 ?, g) i: i1 Q) M3 o9 h
  禅宗茶道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4 _% J4 I2 G: ~3 X: Y$ ^" I
6 E# [3 w% A) U+ Z8 z
  壶居士《食论》中说: " v  @* ?. U. @5 _+ z6 A4 @  B
9 h2 o0 L# L/ O) b  U; F* ~2 A" Q
  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 r2 o' Q4 r# w. ]2 S( c0 b9 L
! k( O* C. ~2 L1 N* V- w2 M4 l  长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卢金所说的“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与韭菜同食,能使人肢体沉重,是否真如此,尚无人验证。作者壶居上显是化名,以“居上”相称定与佛门有缘。
% S& I4 y' {& l0 t' ~6 p4 ~2 t: n6 m  s0 N% ^
  僧人饮茶已成传统,茶神出释门便不足为怪。 - B& H  y. [3 E" f; H+ M
# W/ Z4 Y( Y0 ]: Q4 O. w3 I
  陆羽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抓抓坠地便落于佛的怀抱。《天门县志·陆羽传》载:
/ R# |+ K2 _1 y, L; |0 x( W2 L
- \$ T& ^1 g: W0 U3 v/ L  或言有借晨起,闻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婴儿,收畜之。
9 b3 M' B* n' W8 ^6 T. R& O. @$ C( p. j- b0 r; v2 N6 ^- t$ M
  陆羽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由主持增智积抚养,9岁跟积公学佛,11岁逃离寺院,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并学习杂 艺,有所成。28岁后交了个和尚朋友,就是诗人皎然,又称“释皎然”、“僧皎然”,28岁以后长住湖州标山那一带。陆羽自小就跟着积公学习煮茶技艺,并迷上了这门技艺,终于在建中元年.(780)48岁时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 《茶经》人陆羽能写成此书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可以说,《茶经》主要是中国僧人种茶、制 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国茶道在寺庙香火中熏过一番,所以自带三分佛气。   D- X' m. B4 m2 |$ I

& W( u6 k: L" j4 s  僧人为何嗜茶?其茶道生发于茶之德。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欲。 这三条是经验之谈。释氏学说传入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禅宗,禅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其姿势要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通常坐禅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难以坚持,小和尚年轻瞌睡多,更难熬,饮茶正可提神驱睡魔;饭罢就坐禅,易患消化不良,饮茶正可生津化食;佛门虽清净之地,但不染红尘亦办不到,且不说年轻和尚正值青春盛期难免想入非非,就是老和尚见那拜佛的姣姣女子亦难免神不守舍,饮茶既能转移注意力、抑制性欲,自当是佛门首选饮料。
' o2 Y2 G8 R! P9 o0 N1 ]2 K* n8 H2 l, T/ R! D/ ?7 g* f* p4 i: V0 r' a
  僧人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种茶,培植名茶。茶产于山谷,而僧占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最早的茶园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
  A3 n: Q8 J: R' u2 q- A% p9 H3 F# X; V0 I. J5 Q( N0 a9 w
  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宋代,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列为贡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封庙前18棵茶树为御茶。宜兴阳羡茶在汉朝就有种植,唐肃宗年间(757--762)一位和尚将此茶送给常州刺史(宜兴古属常州)李栖驾,茶会品饮有陆羽出席, 陆羽称“阳羡紫笋茶”是“芳香冠世产”,李刺史心有灵犀一点通,便建茶会督制阳羡茶进贡朝廷,自此阳羡茶点了“状元”,身价百倍。显然,阳羡茶的最早培植者是僧人。一屯溪绿茶站名松萝茶,是一位佛教徒创制的。明代冯时可一《茶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莱最为时尚。是茶始于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制法。其后于松萝结庵,来造山茶于庵焙制,远迹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武夷岩茶与龙井齐名,属乌龙茶系,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评。其中又以“大红袍”为佳。传说崇安县令久病不愈,和尚献武夷山茶,这位县官饮此茶后竟出了奇事,一百病全消。为感激此茶济世活人之德,县官亲攀茶崖,把一件大红艳披于茶树之上,故此茶以“大红袍”名之。不论此说是否合情理,武夷茶与佛门有线则是真实无伪的。安溪铁观音“重如铁,美如观音”,其名取自佛经。普陀佛茶产于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僧侣种茶用于献佛、待客,直接以 “佛”名其茶。庐山云雾原是野生茶,经寺观庙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并进入名茶系可。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巴陵县志》记载:“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18斤。谷雨前知县遣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尖。”此茶仍由僧人种植。黄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极品,《黄山志》载:“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云雾茶就是今之黄山毛峰。桂平西山茶初产于西山观音岩下。惠明莱因浙江惠明寺而得名。别说产于中国的茶,就是日本的菜也是由佛门僧人由中国带回茶种在日本种植、繁衍并成世界重要产茶国之一。
. D  ~5 ~& {9 v$ |; I& n8 Z- S4 \9 y+ B1 g" Y, T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众化的部分发展前景看好。 . m3 C( i, t  r
5 c3 |  k& N1 H
  " P( X# W$ y: s! W
TEL:15829248582  QQ:1049808454
我的博客: http://photo.blog.sina.com.cn/u/20524663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秦岭网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58号
陕ICP备10002220-1~2号

GMT+8, 2025-5-8 05:24 , Processed in 0.21268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