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四维 作者 冯玉军
! K& Q# {" Q1 K; B" l
( C t$ k4 X* C: b1 J3 U5 K# q
" U6 k8 l1 J. G e" V2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管子·牧民》中的名言。原话是:“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踰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轴;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这段话当中,“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道德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伦理规范,保持恭敬适当的态度和行为;“义”就是指公正无私地行为,不自己推荐自己;“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贪不污、纯正高洁;“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对不当的言行举止有羞愧之心。这四个方面是支撑国家上层建筑的四根支柱。如果这其中的一个柱子缺失(做得不好),国家就会倾斜;两个方面做不好,国家就会危险;三个方面做不好,国家就会被颠覆;礼义廉耻四个方面全都做不好,国家就会灭亡。
" o9 o# j0 z" ~$ T8 m% |) C. S
" R" \% V: L7 X. e( e- L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国张礼仪者可以富国强民,人张廉耻者可以称士。所以,历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一旦掌握政权而面对治国安民之要务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民的首倡。《资治通鉴》中转述管仲的话并评论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到了宋代,在“四维”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的“八德”,并逐渐演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内容。这些在千年文明史中积淀的高尚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一直都是维系我们民族荣辱与共、锐意进取的精神力量。 s* E' B' Z5 e
4 x! z( D( n" b' b: @. J孙中山创中华民国,作为国服的中山装,其所寓意义即是: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门襟五粒纽扣是区别于西方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服饰的设计中寓有治国的大道理。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初年就开始惩治腐败,也曾说过足以振聋发聩的话:“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
& _! `; C- T* \( S(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7 E- K+ W" I4 t# [: E$ L' u* {
人民法院报! @4 a. [% `/ y+ N
2011年4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