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裳裳者华
# T3 i& f# f6 H( B; Y 花朵鲜艳又辉煌,叶子茂盛绿苍苍。
3 b0 \; d3 Y* u" l W( m 遇见这位贤君子,我的心情真舒畅。# s o6 S4 b1 Q. `: l4 f/ S9 u
我的心情真舒畅,从此有了安乐乡。
1 N4 Y0 _% i. g7 n/ T- r$ B
. }/ Q# a! D: p+ \$ m 花朵鲜艳又辉煌,叶子纷纷似金黄。
- _7 K% c4 v( @* N 遇见这位贤君子,才华横溢有教养。6 g1 ~* N. e: Q! @4 G5 D+ v3 o
才华横溢有教养,从此喜庆得吉祥。: ?# R# p' ^. g0 ]0 r4 w- D
! I* Z" V& R: I3 {' P! O
花朵鲜艳又辉煌,花色有白也有黄。/ y; F- H% O$ J+ @$ N+ l7 Z8 k
遇见这位贤君子,驾着四马气轩昂。3 I7 @/ N% E' U, N) w7 r4 L
驾着四马气轩昂,六根缰绳柔又光。/ B' G" H' _( U+ P
! K9 Z' s: I5 o* }" I2 g
要向左啊就向左,游刃有余无不可。
6 x1 _; s3 S3 d0 q8 x 要向右啊就向右,得心应手无差错。6 U, U) _2 a; l6 K4 S
得心应手无差错,继承祖先有着落。
$ W# W2 p- p6 S4 H( o! D* S. L, m: H【原典】《诗经·小雅·裳裳者华》* r$ K9 b! }% B8 a) t$ F( C
裳裳者华,其叶湑兮。我觏之子,我心写兮。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 t! U7 Z$ Q: r( ^3 |8 ]3 s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 V. q; c3 P6 Y
裳裳者华,或黄或白。我觏之子,乘其四骆。乘其四骆,六辔沃若。
& [+ ^7 W- ]4 ]3 z' l T 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
1 Z9 j, u4 q9 f5 y Y$ u& g【注释】5 p7 z8 k' Y; C8 q8 j9 K2 T8 L
⑴裳(cháng)裳:“堂堂”之假借,花鲜明美盛的样子。华(huā):花。. }# j6 @& D' k0 \2 ]
⑵湑(xǔ):叶子茂盛的样子。
. N+ @5 y7 l2 {4 C$ W ⑶觏(gòu):遇见。! j- i6 |7 u! e2 ]; [) t, y+ o
⑷写:通“泻”,心情舒畅。 i0 _( Z0 K. W( t
⑸誉:通“豫”,安乐。
: k' c5 F2 c* @8 I* r+ R ⑹芸其:即“芸芸”,花色彩浓艳的样子。
|. V+ L& |+ p8 c6 h( {' [' @) L ⑺章:文章,指其人有教养,有才华。一说为“纹章”,服饰文采。4 D+ `8 X% {0 T% a7 C
⑻骆:黑鬃的白马。
+ R2 t8 p: h! x2 R4 O0 z* B ⑼六辔(pèi):六条缰绳。沃若:光滑柔软的样子。
, k* Z: x# z N! R ⑽似:通“嗣”,继承祖宗功业。
X0 Q- T9 s# V% F( V! y5 G* @【沧海诗评】
% o$ R+ `) N5 ]2 o' c' b2 N 这首诗,历代学者大多认为,是周王赞美诸侯的诗歌,即朱熹《诗集传》所说的“此天子美诸侯之辞”,用以应答那首天子会诸侯于东都讲武时,诸侯赞颂天子所作的《小雅·瞻彼洛矣》。从整首诗轻快而略带跳跃感的节奏中可以看出,诗作者对所遇对象充满了赞美和怜爱之意。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将这首诗宽泛地理解为对相悦者的歌颂赞美之诗。% x) w( n* q* P( @
全诗共四章,每章六句。诗前三章是结构相似的重调,每章的前两句写花起兴,从“其叶湑兮”到“芸其黄矣”再到“或黄或白”,将花繁叶茂的盛景逐级展现在读者面前,也由此烘托出抒情主人公心中的无比欢娱。首章,诗人并没有详写所遇“之子”的具体模样,而只写了自己的主观心理感受。见到他,仿佛是尝到了消愁丹,解忧丸,使自己烦忧尽消,顿感安乐,可谓先声夺人,让人悬想:这是何方高人,能有如此魅力?
1 Q& B* ^& u# s 第二章给了一个特写镜头,这个镜头没有对准他的面部,而是对准他的服饰。在先秦时期,服饰是身份和地位的外在表现。这样写,也是委婉地告诉读者,他是一个有身份的贵族,地位尊崇,受人敬仰。对一个男人来说,任何时代,这都是可以加分的。
: M, H, T3 l2 J+ @- D, Y3 ? 第三章,镜头放大,转向全景,写“之子”的车马之盛,“乘其四骆,六辔沃若”,四匹黑色鬃毛的白马,拉着一辆车子,显得十足风光,十分气派。而手里握着六根缰绳驾车的这位君子,可以想象是何等的威风。
, j; l7 q( |9 |+ S7 |5 U% } 如果只是外表出色,即便再高贵,再威风,也魅力有限。因此,第四章,诗人将重心转移到这位君子的品性和才能。 “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赞美他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高超技艺。这样的君子,表里如一,德容兼美,自然魅力无限。这一章和前三章前后呼应,相映生辉,使这位君子的形象,呼之欲出,光彩照人。这样的君子,无疑是天子欣赏的贤臣,也是花痴眼中的男神。2 l/ \2 O, B4 M( @1 s. b `
“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是流传千古、引用率极高的名句,并被凝练为成语左宜右有,形容人多才多艺,干什么都得心应手。《韩诗外传》说:周公在周文王在世时,他的一言一行,都符合做儿子的标准;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年幼,他代行天子之事,出色完成使命;周成王壮年之后,他让出王位,成为谦逊的臣子。他一身三变,不管哪种身份,都做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可谓左宜右有的典范。. q1 b: ?1 }1 U P" _# y% S5 G
《说苑》里说:当君子穿上官服、戴上礼貌、拿着礼器,站在宗庙或朝堂上,各级官员没有不敬畏的;当他穿着重丧丧服、腰束麻带、手持丧仗,站在治丧的位次上,前来吊唁的宾客,没有不悲伤的;当他披甲戴盔,站立在战鼓之间,士卒没有不奋勇的。他的仁爱能够怀柔百姓,勇敢能够安定危亡的国家,诚信能够结交诸侯,强干能够抵挡患难,威武能够统帅三军。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向左也适宜,向右也适宜,君子没有什么不适宜的。4 L0 G2 d7 `: e ~
苏轼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对内外兼修、表里如一的君子而言,则是:德容兼美有魅力,左右逢源无不宜。% S+ C1 z3 o" H: @0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