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岭,我从小就依偎在它的北麓生活,高中有一段时间又跑到它的南麓生活。
4 P& u/ J Y5 g h2 h( e( ? 而平常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可能是周边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小环境,至于给我们提供了氧气、挡住了风沙、调节了温度、供给了无数生活资料的秦岭,反倒不在心中作数。因为有时忽视了大环境,反而就忘记了秦岭的存在。然而,秦岭始终绵延并屹立在中国地理以及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上。: y) r2 C, N1 w
参加工作以后,我时常给朋友们介绍时总要说,我的祖籍是陕西的南方人,因为父亲的老家是秦岭南麓的汉中地区城固县,但因我母亲是秦岭北坡的关中人,我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在秦岭北麓出生长大的关中人。所以秦岭南北的气候和生活对于我来说都十分熟悉,无论秦岭南北的生活环境和气候有多少差异,但我都对它有着深情和爱恋。
+ y" `( }6 ~" W* z9 ^8 b! z 今年国庆节前,西成高铁通了,西安到成都三小时便可直达,早晨在西安喝油茶,中午就可以到成都涮火锅。而位于西城高铁中间的汉中仅需一个小时,从西安出发,刚好一个小时就可以抵达城固县城。在我的记忆里,80年代中,我从秦岭北麓的西安到南麓的汉中往返一次,需要绕道宝鸡和阳平关。那时车少还慢,摇摇晃晃得十几个小时。这一切都因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和“云横秦岭家何在”。如今,秦岭十分慷慨地让建设者从腹腔打出一个洞来,南北由此拉近距离,而今秦岭对于去路与归途的遥远、山顶高耸、陕西关中陕南的阻隔感,以及“难于上青天”的无奈诗意,都已经荡然无存了。它已实实在在的成为老家在汉中和西安之间,一道薄薄的被凿开了门户的“隔壁墙”。今年国庆节期间,我回到了西安户县,很想体验一下西城高铁通车以后的快捷和便利,看一看西城高铁沿线以及秦岭深处的大美风光,但是连绵半月的秋雨阻挡了出门的欲望,加上感冒发烧一直好不利索,只好搁置了计划,期待明年成行!: s1 A+ I8 S% W5 f/ U
如此延绵了数千里的秦岭,生生世世在默默无闻中不知演绎了多少人间动人的故事和历史更迭的悲欢。但据记载,唐朝诗人白居易和贾岛均在秦岭有过隐居山林的生活。贾岛在隐居秦岭时,还曾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宜是老禅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是诗人对秦岭山脉最形象最生动的描述。
8 s) o2 N& F1 {6 l 秦岭,她美在巍峨苍劲,她美在雄浑质朴,她美在包罗万象,她更美在人文遗存丰厚,内蕴深邃而广博。这里曾经漫山书香飘动,这里曾经遍地诗句迸发,这里至今有隐士、道士游走,这里依然寺庙堂堂。但我觉得,秦岭她不仅仅美丽、博大、宽广,更重要的是她千百年来滋养了三秦大地上的一切生命,人们吃的喝的穿的住的,都由此而生,她给予陕西人民的精神营养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秦岭,她不张扬,她不趋时,她不争宠,她更不浮躁;秦岭,她能高能低,她能贵能贱,她能伸能屈,她能刚能柔;秦岭,她耐得住寂寞,她忍得住寒霜,她木讷处深厚,她更是高瀑善下。: q w4 A, |7 z: v5 z
于此,无论生活在秦岭的南边还是北面,真的很好,作为秦岭脚下的任何生命,都是幸福的,秦岭赋予我们生命与生活的意义,更赋予我们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k& U+ H8 ~) H6 v
我爱恋秦岭,更爱恋秦岭北坡的生我养我的画乡——鄠邑!
. f# q6 U+ b6 Q) n. u6 h" }4 x% x, n
! L2 ^9 f) A$ h
: T9 z+ N, w7 s
; ^$ [( ~9 W1 [; n1 r: k
5 V' S4 `( N- t% P6 S1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