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重大公共事件,媒体人想要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发表独立的见解,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了。无论是刚刚发生的上海砍杀小学生案,还是今年4月陕西米脂的待业青年伤害中学生案,以及最近发生的多起公交车伤人案和爆炸案,媒体报道都受到严格的控制。官媒每次都是先来一条简单的消息,然后发一个通报,就算完事。各大自媒体平台的审核简直就是“没有最严,只有更严”,苦逼的作者们对稿子阉割再阉割,就算侥幸通过审核,也逃不过无处不在的告密者。 经过如此严密的审查,整个舆论环境应该说是非常干净了。但是,有人却觉得还不够干净。于是,那些平平淡淡、没有什么锋芒的内容仿佛也成了威胁,也要被过滤掉,独独留下那些赞美声和心灵鸡汤。这真应验了那句“激烈的批评被消灭了,他们再来消灭温和的批评,等到温和的批评都没有的时候,他们就消灭那些保持独立不赞美的人了,到最后,如果赞美不起劲,都会被消灭。” 可是,消灭了批评和反思,让媒体变得干净,社会果真就干净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消灭了媒体的批评和反思,只不过是用一块布遮住了污染社会的脏物,却并没有处理污染的源头。被过滤了大量所谓负面信息的媒体看似越来越来干净,实际上社会却是越来越肮脏。 在这样的环境下,媒体人的处境是异常艰难的。我说的是那些真正的媒体人,那些搞调查报道、揭黑反腐、剖析真相、批评反思的媒体人。他们身心交瘁,连人身自由和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调查豆腐渣工程的,曝光假冒伪劣产品的,揭露腐败黑幕的,很多人都没得好下场,要么被解雇,要么被判刑,要么被打死。这些真正推动社会改革进步的人,却要遭受如此悲惨的结局,怎能不叫人心生悲凉! 事实上,哪里有黑心利益,哪里就有对良心媒体人的打压和残害,包括早期的美国都是如此。1878年,普利策接管《圣路易斯快报》后,更名为《圣路易斯快邮报》,他在头版刊出发行宗旨:本报除了人民之外,不为任何政…党服务;本报不是共和党的发言人,只报道真实的一切;本报不会支持总统或国会,只公平慎重地给予批评;本报将揭露一切罪行及腐败行为…… 普利策的办报宗旨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圣路易斯快邮报》很快成为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同时触犯了一些黑心利益集团的利益。1882年秋天,一个名叫史列贝克的律师被登在报上的一篇对他不利的文章所激怒,他带着枪到报社滋事,主编柯克里在自卫时开枪击毙了律师。这件案子几乎毁掉了普利策和他的报纸,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聚集在报社门前,威胁要将普利策处以极刑。- G' v' u5 C' i& J
. G. ^- ]4 M6 s+ K6 D面对死亡威胁,普利策向恶势力挑战的决心并未动摇。1883年,他负债买下连年亏损的《纽约世界报》。该报因为完全沦为政客的私人“传声筒”而丧失了大量读者。普利策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改革宣言”,明确表示,这份报纸真正致力于人民的事业,而不为有钱有势者谋利益,它将揭露一切诡计和无耻,抨击一切社会罪恶和弊端,它将以真实诚恳的态度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0 W5 h! L) G, }9 u6 r3 |) ]
# T! \# S& w3 \0 Z/ V$ i; a, j( A当其它报纸专注于权贵和资本家,而视贫民窟里的悲剧为令人讨厌、无足轻重的琐事时,《纽约世界报》却将视角投向那些被人遗忘的角落,关注贫穷者和弱者。普利策在《世界报》上提出了国家为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应该采取的几条措施:(1)对奢侈品征税;(2)对遗产征收继承税;(3)对高收入征收所得税;(4)对垄断公司征税;(5)对享有特权的公司征税;(6)征收入税;(7)改革行政机构;(8)严惩贪官污吏;(9)严惩倒卖选票者;(10)严惩在选举中左右雇员选票的雇主。后来,除了第6条之外,其他几条都被写进了美国的法律。 普利策的所作为毫无疑问是揭了美国社会的伤疤,让社会管理者感到难堪,让利益集团蒙受损失。但他却为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南方报系等少数良心媒体的报人们,也曾有过普利策那样的精气神,但是如今的土壤显然已经越来越不适合那种人的生存了。取而代之的是遍地唱赞歌者,他们长期占据着绝对的话语权,把那些阿谀奉承的赞美之歌唱了一遍又一遍。资中筠言:“一个正常的社会,不是只许歌颂,而是可以反对,不是只能感谢,而是可以批判。越是掩饰,则会越阴暗。越是粉饰,则会越虚伪。一个连真话都不能说、写、拍的社会,才是真正可怕的。” 媒体是社会管理者的第三只眼睛,这只眼睛永远不会光看到歌舞升平的祥和景象,也会看到黑暗角落的不公和丑恶。如果管理者主动把自己的第三只眼睛挖去,只允许自己看到光鲜亮丽的一面,这样怎能对社会民生有真正的了解,怎能知道这个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怎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方案?来源:原创: 芗柏 芗柏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