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不缺的就是空谈者和围观者,兴利除弊、改革发展的道路上,需要的是心无旁骛的清道夫和大刀阔斧的实干家。 前些天,某电视问政节目引爆了教育界。 那天朋友发来链接时,我刚沏了杯明前茶准备读新到的晚报,可点开视频没看几眼,雅兴瞬间一扫而光,边看边骂,越骂越来气,过完嘴瘾心里更堵了。 一场严肃高尚的电视问政,一次本应“红红脸、出出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官员们避重就轻闪烁其词中,在嘉宾浅尝辄止指点迷津中,在主持人恰到好处地拿捏把握中完成了精彩首秀。 导演主持人长出一口气可以交差了,官员们虚惊一场颜面略失毫发无损,嘉宾点评无关痛痒人也没得罪。 皆大欢喜。 现场观众一脸懵逼,如鲠在喉,人耍猴还是猴耍人?电视观众和网民们不买账,骂娘声、讨伐声一浪高过一浪。 有人要说了,不就是一台电视节目吗?至于如此大动肝火吗? 置民声民意于不顾,把群众当傻子,拿百年大计当儿戏,你说至于不? 人才乃强国崛起的关键,教育则首当其冲。当前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总体来看形势一片大好,但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依然问题丛生顽疾难除。 习总书记指出,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教育改革概莫能外,种种顽疾和乱象即可佐证。 选人用人有失公允,滋生了贪腐。在很多地方,教育局长是众多官员竞相角逐的美差和肥缺,为了登上局长宝座,跑官要官买官者趋之若鹜。这些劣迹斑斑的人一旦上位,把官场上的糟粕带到教育这方净土,上行下效,外行指挥内行,屁股领导脑袋,不把教育搞砸才怪! 无贤才可用吗?非也。为何无视那些优秀的学者型干部,偏偏重用这些道德素质低下的人?官场中的事看破不说破,个中缘由自己去悟吧! 行政化严重,养懒了一帮领导。教育局各股室股长、副股长一大把,令人惊掉下巴的是,居然还有正股级科员、副股级科员此类奇葩存在。学校也好不到哪儿去。上至校长、副校长,下至各个大小主任副主任工会主席副主席支部书记副书记组宣委员组长副组长都贵为领导,不任课只管人,庞大臃肿的领导层占到全校教师三成以上。 师资力量严重失衡,上头人挤人下头不见人。有关系有门路的老师纷纷往城里跑,往局机关挤,造成局机关和城内学校严重超员,人浮于事,少数人忙多数人闲。乡村学校则人员奇缺,除校长和几个年纪大的老师外,清一色代课教师,多是村里的新婚女子或孩子尚小不能离身的年轻妈妈。啥学历?初中毕业或未毕业。几百块钱工资能有人干,校长已经美得烧高香了,哪顾得上那些? 乱招生乱收费等乱象层出,教育生态堪忧。无须赘言,某闻名大江南北的超级中学便是教育畸形发展最现实最直白最讽刺的写照,是不折不扣的怪胎。公立学校随便换个马甲,另搞一套民办学校的资质,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跨市跨省违规招生,和当地学校抢夺优质生源,收费更是坐地起价水涨船高。当地学校被釜底抽薪,优秀学生流失殆尽,教师人心惶惶,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恶性循环愈演愈烈,老师、学生、家长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一面是各级教育部门年年发文明令禁止,一面是顶风而上违规变通,难道这仅仅是打脸吗? 职称评定管理混乱,基层教师看不到天。老师们盼星星盼月亮般盼来的职称指标,本应严格按业绩评定,却被一些领导搞权力寻租,或施以奖赏恩赐,或待价而沽。局领导、科股长、乡镇总校雁过拔毛,指标到基层学校时已所剩无几,僧多粥少,给谁不给谁全看校长脸色。 我有一同学,扎根基层一线二十多年,工作相当突出,至今却仍是中学二级教师,很多比他参加工作晚且业绩平平的人几年前就晋升中一甚至中高了。 有没有猫腻儿,傻子都明白。 同学不止一次抱怨,基层一线老师只能看到教室的天花板,看不到天。每次我都注意到他的发际线越来越高了。 绩效工资已经彻底沦为某些领导手中肆意挥舞的杀威棒,棒下风声鹤唳人言啧啧。在领导眼里,老师是铁人,是机器,兢兢业业天经地义,夜以继日习以为常,呕心沥血理所应当,片刻都不用歇,私心杂念不能有,也不允许忙里偷闲,哪怕是娶老婆生孩子爹死娘嫁人此等人生大事,但凡要请假,便大棒一挥,扣钱! 不以人为本,一切用钱说话。新潮乎?悲哀乎?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近日我有幸接触到几位局长和校长,被他们夙兴夜寐殚精竭虑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真心为他们点赞打call。相对于那些不是有心无力就是心思根本没放在教育上的人,这样的管理者毕竟是少数,但很难得,多多益善。 啰嗦这么多,不是吐槽,不是爆料,更不是揭黑幕。早已过了愤青的年纪,我只是站在观察者和评论者的角度,出于良知客观理智地说了几句真话实话,虽然明知道大多时候说了等于白说。很多事儿大家心里都清楚,局内人装聋作哑漠然视之,局外人恨莫能助失望麻木而已。 沉疴用猛药,治乱须重典。深水区的暗礁必须用深水炸弹攻克,硬骨头直接斧剁刀砍,顽疾缠身的基层教育则亟需一台妙手良医主刀的手术。 世上最不缺的就是空谈者和围观者,兴利除弊、改革发展的道路上,需要的是心无旁骛的清道夫和大刀阔斧的实干家。我,一介草民,人微言轻,心急如焚却也无能为力,除了大声疾呼,唯有翘首期盼着。 春天已款步走来,十月还远吗?
文 | 李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