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企盼成熟。那么,怎样才算成熟?有一种说法是“成熟的标志是可以向朋友说不”。这话极富哲理。朋友的话是甜蜜的,听起来顺耳;朋友的感情是亲切的,难以打折扣。然而,朋友的话、朋友的行为不一定是正确的。要对朋友的言行持否定态度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但需要超常的鉴别能力,尤其需要有克服情感的勇气。7 R7 ^2 f- v4 w+ F- {8 Q
成熟的另一个标志是走出“迷信名牌”的误区。在这方面,笔者有着漫长的心路历程,感触深深。笔者千里迢迢从青岛买回的“双环”牌菜刀,远没有在马路边哑巴处买来的菜刀好用;所买“双箭”牌理发推子,一吃重却弹不回来;还有一件让笔者刻骨铭心的事,那就是笔者的爱人患类风湿达八年之久,在几家大医院治疗皆不见效或收效甚微。后服用一自学成才的民间郎中自制的中药胶囊,不到俩月就治好了。妻治愈顽疾类风湿这件事使我们全家有如“劫后余生”般喜悦。笔者的观念亦因此而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飞跃——彻底走出了“迷信名牌”的误区。更为可喜的是带着这个观念去审视世界,视野自然开阔了许多,一下子觉得自己变年轻了(心理上变年轻是肯定的),也自然就有了新的发现和收获。4 ~2 u; _- j* Y N7 d
还有一种成熟就是有耐心。笔者喜食水果,儿时常抱怨父辈为啥不多栽些果树。但当听到“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樱桃得九年”时就泄气了。所以,虽有偌大的庄基,却一直没栽一棵果树。而今,笔者所购新房尽管只有两分空地,却栽了几棵果树,根本不去考虑何时结果。因为已熟知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老老实实地遵循就是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说过“往往有这种情况:有利形势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这“再坚持一下的努力”,说的就是耐心。回顾历史,有许多成功皆缘于耐心。相反,也有许多的不成功皆缘于缺乏耐心。有时候,失败与成功仅一步之隔,而成功与否在观念上却有万里之遥,犹如有一年高考作文《原来这儿没有水》那样。耐心需要时间,需要磨难,需要心态平稳。换言之,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实事求是的作风,没有艰辛的付出,没有孜孜不倦的努力,是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的。
; A! m& p2 k7 g 民间有这样的话:骨折三次就可以当骨科医生(笔者家乡有位叫宋济亮的名医就是这样);笔者所供职的八四五厂有位叫弋向阳的同事,给妻子按摩治疗过程中学会了按摩疗法并有发展,退休后自己办起了“拍打捏筋”的家庭诊所,笔者眼见有患者抬着进去,走着出来,连八四五厂的李元祥书记亦屡屡造访;笔者的母亲曾患肾盂肾炎,笔者现在可以说是治疗肾炎的半拉子医生。妻的类风湿是怎么得的?1984年,单位派笔者出差,原计划个把月时间,结果去了92天,误了秋收秋播。偏逢阴雨连绵,纤弱的妻子力气本来就小,却要冒雨在在半尺深的泥泞里掰、运包谷,汗水湿透了衣服,回到家顾不上换就倒在冷炕上昏睡了过去,被冻醒时浑身发抖——寒气入骨矣!是为类风湿。一句话解释类风湿,就是症状像风湿而不是风湿,所以叫类风湿,比风湿严重、顽固一百倍、一千倍不止。
, p/ p5 f8 a3 U+ B/ _5 h 妻的类风湿治愈后,偶然还发作,但无大碍,用一次药就OK了。但诱发的因素是什么?笔者起码费了5年时间也没有找到规律。妻最爱吃的膳食是搅团,其也是打搅团的高手,只要是打搅团,总会招呼些同事来吃(由于单位外地员工甚多,她们不会打搅团却吃搅团上瘾)。一天,妻的类风湿再次发作,两只手发烫,疼得连碰都不敢碰。着凉?感冒?劳累?笔者逐一排除,难道是吃苞谷面的原因?不可能。醋的原因?每天都在吃呀,也不对。
, O0 v+ a: w0 P" f9 {+ Z" F" W; _4 E 瞅着从中午到晚上一直摆在茶几上的搅团——妻食搅团是从午饭起,一直吃到晚上,足见其上瘾的程度。当然,不是一直不停地吃,而是断断续续地吃,是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肚皮撑胀了松一下裤带再吃,待一会儿肚子稍稍松泛一些继续吃,直撑得站不起来苦笑着说“肚子没处装了嘴还想吃”……笔者忽然想该不是“憋的多了没克(方言。没消化)”?对。回想起前几次发病时的情景,越想越像。妻虽然不认同,但也没有心思反驳,疼的要命啊!当然,是否对头,很好验证。验证的结果果然是“憋多了没克”这个十分简单而且最易被人忽视的诱因。
8 g( l5 w( I5 z# @1 n 诱因找到了,妻的类风湿再也没有发作。) A) O+ t* X, }
: J k- {: L) K
(作者简介:靳应禄,兵器部惠安史志编辑,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会员。被聘为户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员、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民俗文化研究员、香港中民影业文学顾问。系陕西省老法协法律工作者。微信:139911805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