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学】校刊《渼陂诗韵》第一期连载(三十四)
走近苏轼●高16级(2)班 李晨星 晋陶渊明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盛爱牡丹,宋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而性本淡然的苏轼迷醉的则是一切草木,他寄情的是整个自然,自然也赠他这个知己一个圣者的心境。我愿走近这样的苏东坡,于尘世之中寻一份属于心灵的豁达与洒脱。 或许,从出生的那一刻起苏轼就注定有异于常人的一生。家庭给了他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他在政治的苍穹下成长,又用行动点缀了政治苍穹。难怪当年仁宗皇帝看到苏轼兄弟的文章,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告诉满朝的人说:“今日为后世子孙得二宰相!”然而,天不如人愿,明争暗斗的朝堂多是让有志者十有抱负九难伸。这个坚韧的文人,一生仕途坎坷,四十三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二都是在被贬官外放中度过的。尤其是绍圣以后,毁灭性的打击不断地降在他的身上。可是,苏轼岂是软弱之人? 苏轼不会像陶潜一样甘做隐逸的菊,即便多遭困厄也要于世间尽力。他也不是热衷世俗的牡丹,又怎会向权贵低头?他更无法像莲一样,忍受着外界的秽乱却只自洁而无为。所以,就算一次次被贬,他还是执着地做热爱生活、心怀天下、情系百姓的坚韧苏轼,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顿悟。在杭州浚西湖,劝耕织;在密州赈灾民,平匪患。徐州抗洪水,黄州救弃婴,惠州引清泉,儋州教耕读。一生清廉为政,一心爱民为国。这样的苏轼,哪能不让人敬佩? 时间是静默的月,漾成一圈圈留于青史的年轮。性情所至,他尽兴挥洒。他将理想寄于山水,将抱负书于笔端,将心中的块垒一点点地化为文字。寂寞的赤壁月夜,他有令我感动与释怀的胸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密州出猎时,他向我展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纵使是令人伤感万千的“佳节月圆人未圆”的愁情,也能被他以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酒浇散。他朗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高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留在史册中的光影巧妙地将他的愤懑包裹,横亘西湖上的苏公长堤题写着他的抱负。 苏轼在我心中是位奇人,在仕途屡遭磨难时,总有被他人格魅力所吸引的友人相慕相随,他博学多才无人能及,他的不屈不挠一直鼓舞我不断前行,他在壮美山水之间对人生的一思一悟都令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没有谁能逃脱生命消逝的结局,可苏轼的灵魂却穿越了时空影响着我。相较于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耀眼,我更爱苏轼看天上云卷云舒我自岿然不动的豁达。苏轼于晚年被贬南海时,分明处境堪忧,却也发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赞叹。于尘世间,得此番豁达何等不易。而这般豁达中有坚韧,洒脱中有持守,于古于今,不都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应当做到的吗? 心情有点灰,就向阳光处多走走;红尘有点杂,就和苏轼近一点,再近一点。学习他的旷达与坚韧,我终于发现现实中的一切也不过如此。 (辅导老师 高春社){:7_38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