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知道的心理学100个现象(十二)
111 顺序效应 面试考官在对多名考生依次进行评定时,往往会受面试顺序的影响,而不能客观评定考生的情况。例如,一个考官在面试了三个很不理想的考生之后,第四位考生即使很一般,考官也会对他有比前三位好得多的印象。反之,如果一位考官连续面试了三位很理想的考生,即使第四个考生水平一般,考民也会认为他比实际的水平还要差。112 stroop效应 对视觉选择性注意,研究者进行过大量的研究。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该效应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而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要慢。
stroop(1935)最早证明了这种效应。他发现,人们命名100个冲突词的墨水颜色,平均要花110秒的时间。相比之下,命名100个实心彩色正方形的墨水颜色,平均只需63秒。二者之间47秒的差异代表stroop干扰量或stroop效应量。 同年青人相比,老年人有较大的stroop干扰效应。stroop干扰量已经被用作估计抑制系统效能的一种指标。干扰量越大,抑制效能越低。: 113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心理解析: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114 态度效应 有关心理学和动物学专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对比实验:在两间墙壁镶嵌着许多镜子的房间里,分别放进两只猩猩。一只猩猩性情温顺,它刚进到房间里,就高兴地看到镜子里面有许多“同伴”对自己的到来都报以友善的态度,于是它就很快地和这个新的“群体”打成一片,奔跑嬉戏,彼此和睦相处,关系十分融洽。直到三天后,当它被实验人员牵出房间时还恋恋不舍。另一只猩猩则性格暴烈,它从进入房间的那一刻起,就被镜子里面的“同类”那凶恶的态度激怒了,于是它就与这个新的“群体”进行无休止的追逐和厮斗。三天后,它是被实验人员拖出房间的,因为这只性格暴烈的猩猩早巳因气急败坏、心力交瘁而死亡。 启示: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和关心孩子,要时时对他们报以友善、和蔼可亲的态度,因为教师的态度会成为孩子从镜子里看到的态度,会激发出孩子成倍友善、和蔼可亲的态度回应教师,教师友善、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儿童回应的态度共同营养双方的精神、温暖双方的心房、保健双方的心灵。 115 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 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的满足水平保持不变时一种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改变。 替代效应是指工资增加,人们用工作替代闲暇。这是因为在工资增加时,闲暇的代价高了。比如,每小时工资为5元时,闲暇一小时减少5元收入,每小时工资为10元时,闲暇一小时就减少10元收入。这时人们就会减少闲暇,增加工作。所以,替代效应引起劳动供给随工资上升而增加。 116 停滞效应 心理学家丹尼斯和纳亚连在育婴堂儿童剥夺研究中得出,育婴堂儿童比正常受教育的儿童在学习上有一种停滞的趋势。这种趋势是由于剥夺环境而缺少学习机会造成的,不是学习潜能的发展停滞,这种现象被称为停滞效应。为矫正一个特定儿童的生活条件所必需做的事,是可以让他处于富于学习机会的环境。可见,能否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他自己的学习机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117 通感效应 “通感效应”是指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的心理现象,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与触觉。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音乐的特性把它与之相关的舞蹈、文学、美术及戏剧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将抽象的听觉艺术转化成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发挥一切意向之间的交错与混合作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现音乐作品。可以借助视觉、借助语言、借助场景等来发挥“通感效应”。 借助视觉—— 是指“以图像、画面等方式使音乐成为可观察的形象。”其中卡通片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音画结合体。故事里的人物诙谐、生动,再辅之以形象、立体的音响效果,便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在学唱歌曲《井底的小青蛙》前,我让学生欣赏了卡通片《井底之蛙》,学生在体验了声像的完美结合后,那只“单纯”的小青蛙就在脑海中升成了,从而激发了对歌曲学习的无限兴趣。(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带给学生更真实体验。) 借助语言—— 指的是“以语言文字描述表达音乐作品的内容情节。”比如在歌曲《春天里》的歌唱教学前,我以这首乐曲为背景音乐,缓缓道来:“当春天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万物便宣告了它的苏醒。你看几只不知名的鸟儿正悠然自得的飞来,它们左顾右盼,蹦跳雀跃,似乎在欢迎春天的来临。远处的花而竟相开放,树芽也悄悄的探出了它的脑袋……”学生便如痴如醉地进入到了春天的世界,使他们对歌曲所表现的情景有了深刻的理解。 借助场景 ——是指“像戏剧舞台一样,用简单的道具和人物造型创设故事场景。”比如在欣赏乐曲《在钟表店里》时,我用墙上贴了各种各样的钟表图,有些指针甚至是可以活动的,一旦配上了《在钟表店里》的音乐,学生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非常实用的一种形式,能更容易的使学生进入角色。 118 投射效应: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射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一般说来,投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指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了他人身上。例如:一个对他人有敌意的同学,总感觉到对方对自己怀有仇恨,似乎对方的一举一动都有挑衅的色彩。另一种是指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心的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例如:在考场上,想作弊就吃亏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后一种投射往往会把自己某些不称心的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崇拜的人身上。其逻辑是,他们有这些特性照样有着光辉的形象,我有这些特性又有何妨。目的是通过这种投射重新估价自己的不称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在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防止心理上产生的偏差,造成我们决策上的失误。 119 从众效应 从众心理为人们普遍具有,一般而言,与青年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人更易为青年接受。喜欢标新立异、坚持已见的人虽然常常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和青年进步的带头人, 但是他们的非从众行为要为青年中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往往需要一个过程。他们在青年中的威信和被人尊重、信任度的提高,是随着过程的发展而逐步增加的,而在过程开始时所获得的感受往往是其反面。 120 同体效应 同体效应也称自己人效应,是指学生把教师归于同一类型的人,是知心朋友。学生对“自己人”的话更信赖,更易于接受。管理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 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之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影响力。 同体效应的合理运用,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成了自己人,是知心朋友,于是对教师教的课也就产生了兴趣。若教法得当,学生的成绩自然而然地会逐步提高。 121 洼地效应 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资金也会向交易成本低的地方集中,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作“洼地效应”。例如,一些跨国公司跑到中国办公司,就是因为我国的人力成 122 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平时应多观察,想方设法找到发挥学生潜能的最佳点和学生发展的优势方向,并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就可能点燃孩子的智慧火花 123 齐加尼克效应 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我们在班级管理、教育教学中恰当运用心理效应,不仅能够提高教育工作的艺术性,而且也会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下面笔者试举几种心理效应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示。齐加尼克效应齐加尼克是法国心理学家,他曾做这样一种实验:将一批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同时完成20项工作,其中一组顺利完成了全部工作,而另一组却未完成任务。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呈现一种紧张状态,但其中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逐渐消失;未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想总是被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所困扰,结果影响了以后任务的完成。这种现象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124 翁格玛丽效应 翁格玛丽效应是教育心理学术语,意思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做得更好,从而使受教育者认识自我,挖掘潜力,增强信心。在被表彰和嘉奖的情况下,受表扬者自然会不断地追求进步,以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而未受表扬者也会被给予心理暗示,只要你努力,机会肯定会降临。 125 武器效应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1978年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侵犯的"武器效应"理论。他认为,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正如考试失败,并不一定会导致侵犯他人。挫折 主要导致产生侵犯行为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 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 行为得到增强。为了检验以上假设的合理性,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 伯克威茨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实验安排一个机会,让被试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假被试实施电击。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只左轮手枪,一种是只看到一只 羽毛球拍。 实验结果与研究者的假设是相符,即被激怒的被试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 施了更多的电击。手枪增强了人们侵犯的行为。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 称为"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 这个实验告诉人们,社会暴力事件与环境中存在着刺激暴力事件的"武器"有关。正如伯克威茨所说的:"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抠动扳机,扳机也带动手指。" 在这起惨案中,正是"黄色木柄的榔头"充当了增强侵犯行为的刺激。榔 头恰恰在徐某愤怒的时候映入眼帘,增强了侵犯行为。 家庭暴力事件在近几年迅速递增,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家庭将走向何处,亲情 如何维系,给人留下了一个个沉重的问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