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七旬农民 铅笔手绘“农耕史”
白天干农活,晚上作画,户县玉蝉镇陂头村农民侯运富凭借记忆真实地把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农村生产、生活场景勾勒出来,百余幅铅笔画就像浓缩的农耕史,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泥土的味道。小院里,翠绿的竹林成了侯运富的天然画廊,悬挂在一棵棵竹子上面一幅幅纯朴的铅笔画,生动形象地记录着过去农村生活、劳动场景。1953年的地轱辘车运粮,1956年的牛拽碾子碾米,1958年抗旱工具水车,1959年的鸭娃车运柴,1959年的芦席篷车娶新娘,1962年社员在分包谷,1968年社员用铡草机铡谷草,1974年三夏大忙社员在场里打麦,1975年的手扶拖拉机……120多幅铅笔画黑白分明、构图简约,一笔一画无不刻上那个年代的烙印。
说起画铅笔画,今年71岁的侯运富说,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只上过小学二年级的他买不起笔和本子,就用树枝或者粉笔头在地上画画。虽然后来没有成为画家,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这一爱好,他是一边干农活,一边画自己熟悉的生活,“宁可不吃饭,也要把画画完。”侯运富说。
为了留住昔日的乡村记忆,近些年,侯运富把画笔对准了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生活情景、劳动场面,“当年那些生活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就像是刻在我的脑子里一样,再熟悉不过了,根本无需参考资料,提笔就能画出来。”侯运富说,他的画有7个内容,从纺线织布到交通运输,从田间耕作到粮油加工等应有尽有。
每逢周末,侯运富总会骑上四五里的三轮车来到县城,将他铅笔画复印件悬挂在广场上展示、销售,许多老人看了画感到很亲切,感慨万分,有的人说,侯运富的铅笔画就是活脱脱的一个农耕文化的缩影。年轻人不认识画上的农具,侯运富还成了义务解说员,为年轻人讲解,让年轻人了解传统农耕文化,了解过去人们生活、劳动的艰辛。( 西安新闻网)
文庙广场周末经常有他的画展,吸引着人们认真的观看欣赏。{:7_390:}{:7_390:}{:7_390:} 经常见他在文庙广场 很好 很细致 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场景 希望能看到更多作品 {:7_389:} 好,不错,的确好,有侯保留价值啊! {:7_390:}{:7_390:}{:7_390:}画的真好 老人家不容易 {:7_381:}{:7_381:}{:7_389:}{:7_389:}{:7_396:}{:7_396:} {:7_390:}{:7_390:}{:7_390:}{:7_381:}{:7_381:}{:7_381:} {:7_390:}{:7_390:}{:7_389:}{:7_389:} {:7_381:}{:7_381:}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