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十忌
本文由孝亲中国小编整理季羡林著作《知足知不足》中,对人的一生不应该做的事情,特别是老年阶段的一些独特的不应该做的事情的见解,在这里小编分享给大家一忌:说话太多
我在这里讲 “忌说话太多”,并没有“祸从口出”或“金人三缄其口”的含义。说话惹祸,不在话多话少,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惹大祸。口舌惹祸,也不限于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年人都可能由此致祸。
我编了四句话,奉献给老人:年老之人,血气已衰;煞车失灵,戒之在说。
二忌:倚老卖老
人一老,经验丰富,识多见广。他们的经验,有时会对个人甚至对国家有些用处。但是,这种用处是必须经过事实证明的,自己一厢情愿地认为有用处,是不会取信于人的。一感觉到自己受了怠慢,心里便不是滋味,甚至怒从心头起,拂袖而去。有时闹得双方都不愉快,甚至结下怨仇。这是完全要不得的。一个人受不受人尊敬,完全取决于你有没有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在这里,摆架子,倚老卖老,都是枉然的。
三忌:思想僵化
生理的变化和老化必然影响心理或思想,这是无法抗御的。但是,变化、老化或僵化却因人而异,并不能一视同仁。有的人早,有的人晚;有的人快,有的人慢。所谓老年痴呆症,只是老化的一个表现形式。
四忌:不服老
古今论者大都为不服老唱赞歌,这有点失于偏颇,绝对地无条件地赞美不服老,有害无益。
也有人过于服老。年不到五十,就不敢吃蛋黄和动物内脏,怕胆固醇增高。这样的超前服老,我是不敢钦佩的。
然则何去何从呢?我认为,在战略上要不服老,在战术上要服老,二者结合,庶几近之。
五忌:无所事事
我在南北几个大学中都听到了有关“散步教授”的说法,就是一个退休教授天天在校园里溜达,成了全校著名的人物。锻炼身体,未可厚非。但是,整天这样“锻炼”,不也太乏味太单调了吗?学海无涯,何妨再跳进去游泳一番,再扎上两个猛子,不也会身心两健吗?
六忌:提当年勇
争胜好强也许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一旦年老,争胜有心,好强无力,便难免产生一种自卑情结。可又不甘心自卑,于是只有自夸当年勇一途,可以聊以自慰。对于这种情况,别人是爱莫能助的。 “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自己随时警惕。
现在有一些得了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有一句口头禅:从零开始。意思是,不管冠军或金牌多么灿烂辉煌,一旦到手,即成过去,从现在起又要从零开始了。
我觉得,从零开始是唯一正确的想法。
七忌:自我封闭
封闭,有行动上的封闭,有思想感情上的封闭,形式和程度又因人而异。我认为,老年人不管有什么形式的自我封闭现象,都是对个人健康不利的。我奉劝普天下老年人力矫此弊。同青年人在一起,即使是“新新人类”吧,他们身上的活力总会感染老年人的。
八忌:叹老嗟贫
叹老磋贫,在中国的读书人中是常见的现象,特别在所谓怀才不遇的人们中更是突出。
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今天,时代变了。但是“学而优则仕”的幽灵未泯,在当今知识分子中,一旦有了点成就,便立即戴上一顶乌纱帽,这现象难道还少见吗?今天的中国社会已能跟上世界潮流,但是,封建思想的残余还不容忽视。我们都要加以警惕。
九忌:老想到死
老年人想到死,是非常自然的。关键是:想到以后,自己抱什么态度。惶惶不可终日,甚至饮恨吞声,最要不得,这样必将成陶渊明所说的“促龄具”。最正确的态度是顺其自然,泰然处之。我希望大家以陶渊明《神释》诗最后四句为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十忌:愤世嫉俗
愤世嫉俗这个现象,没有时代的限制,也没有年龄的限制。古今皆有,老少具备,但以年纪大的人为多。它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会有很大的危害,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毛泽东的两句诗好:“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常宜放眼量。 ”
望大家可以引以为戒,小编也在这里祝福天下所有老年人健康长寿,长命百岁。(文章来源:孝亲中国)
{:7_389:}{:7_389:} 楼主,我支持你!{:7_381:} 难得一见的好帖!{:7_390:}{:7_390:} {:7_381:}{:7_381:}{:7_390:}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7_389:}{:7_389:}{:7_389:}{:7_381:} 难得一见的好帖! {:7_390:}{:7_390:}{:7_390:}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7_389:}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