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城”背后的良心拷问
入夏以来,暴雨连连,不少城市出现了严重积水,交通几近瘫痪,特别像武汉,更是成了“东方威尼斯”。现在国内城市日趋现代化,很多地方都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暴雨袭来,城市成为一片泽国,一些城市的现代化就被戳穿了。为什么有些城市每逢暴雨就会遭一次淹城之痛?表面上看是天灾,说是“三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实际上凸显的却是人为短板。说起来也很简单,雨水在短时间内无法排泄,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地表河道“呼吸不畅”,二是地下排水系统“消化不良”。值得反思的是,仅仅一场暴雨就水漫全城,如果遇到更大的自然灾害呢?暴雨来了反思种种不足,暴雨过后又“好了伤疤忘了疼”,这种态度才是年年看“海景”的根源。近年来,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逐年提高,可是,“逢雨必淹”现象却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很多城市忙着基础设施建设,其实未必真“基础”,不少城市管理者对各种“形象工程”偏爱有加,很多城市的建设发展,往往注重打造耀眼的形象名片,竞逐“形象工程”出手阔绰,动辄将大马路、大喷泉、大广场、大剧院等当作城市建设的“标准配置”,而建设民生项目却是囊中羞涩,虽然楼越盖越高、霓虹灯越来越华丽,但城市仍然是小雨小淹、大雨大淹。很多地方连排水、防洪的问题都未解决,却先上了地铁项目,甚至“亮化工程”花的钱也比排水、防洪多。考古发现表明,我国2000多年前的古代城市就非常重视城市排水,可见城市排水、防洪是真正基础。现在一些城市不解决排水问题,小雨小淹,大雨大淹,却在大干快上基础设施,真是咄咄怪事。相较当今城市规划的诸多问题,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更为科学合理。古代城市首先多与河流、湖泊相伴,湖泊湿地等有蓄洪功能。在城市选址方面,古代城市多选择背山靠水之地,而且在城市建设之初,他们往往有明确的定位,城市规模是多大?要保全哪些重要地方?从最重要的区域到城市周边最边缘的区域,常常会呈现一定的坡度,这就是古人的智慧。由于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城市有关规划和建设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带来的降雨变化估计不足。盘子越做越大,很多原本低洼的地方被开发,正是这些地方,成为积水重灾区。 应该承认,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相比,埋在地下的管网工程确实不显眼;与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相比,地下管网的社会效益显现比较慢。但是政府没有理由忽视地下管网建设。光鲜亮丽的城市地上建设无疑让‘繁荣’和‘政绩’一览无余,能引起更多关注。而排水管网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隐蔽工程很难让有关部门用心。城市积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发展方式存在的重视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的问题。19世纪的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句名言至今仍对我们有现实的意义。巴黎、伦敦等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是高效的“地下公共廊道”;赣州建于宋代的城市排水系统能使城市千年不涝,这些都值得借鉴。关于城市下水道,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这样说过:“检验一个城市是否发达,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因为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来。”当暴雨淹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当我们纷纷在城市里“看海”的同时,也许这考验的不仅仅只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而已,它更多的是在考验我们的整个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城市的建设是否真正考虑到这些自然灾害的威胁了呢?这兴许更考验的是我们的良心了。我们期待更多的城市建设管理者能从教训中获得认识,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政绩冲动”,多一些放眼未来、科学和谐的规划意识;少来些涂脂抹粉,多打牢基础设施等根基,让市民群众生活在没有“暴雨淹城”的城市里。 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排水系统却比不过几千年钱的封建社会,浮躁的社会又怎么会有真正的实干家! {:7_368:}{:7_368:}{:7_368:} 很现实,接地气!{:7_389:} 赞你讲的好,说的对!,{:7_390:}{:7_390:}{:7_390:}{:7_38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