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辞职不必大惊小怪!
近年来,曾经无限荣耀、让人千方百计想要进入的公务员队伍出现了不少辞职现象,特别是一些高级别公务员的辞职更是吸引人人们的眼球:今年的6月11日,微博大V、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原副主任陆群正式与机关告别,出任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纪委书记;7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辞职,入职阿里巴巴,出任公共事务部副总裁。而在去年,梅永红辞去济宁市政府市长职务,加入华大基因并出任深圳国家基因库负责人,广州南沙区委原常委、常务副区长孙雷转投私企任总裁,广州公安局人事处长陈伟才加盟格力股份公司任副总裁……人们不禁要问:一方面公务员招考报名持续火爆,公职单位在外界被称为高福利、旱涝保收的好单位,另一方面,为何官员纷纷辞职下海? 据统计,近十年来,公务员辞职每年都呈增长趋势。智联招聘一项针对4000余名职场人的跳槽意愿网上调查显示,即使“公务员”这样人们心中稳定的工作,表示考虑过跳槽的也超过半数。 上世纪90年代,曾掀起一股公务员辞职潮流,当时有不少公务员辞职下海、停薪留职。那时候的公务员为什么辞职?如今,他们又如何看待“公务员热”?“公务员”似乎一直是一个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他们看到的是福利待遇,体面安稳。有句俗语说:“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很多公务员“圈外人”都在议论公务员这一职业到底怎么样呢,大家聚会时,经常会听人说:“现在坚决不能考公务员了,公务员工资太低,福利待遇太差,进去就“没望了”,而且在基层工作连正常休息日都没有,必须随叫随到”。因为这些话,公务员遭受者旁观者的“贬低”,但是一年、两年、三年、甚至多年之后我们去看那些拒绝考公务员的人,有多少又默默考进了各类行政事业单位,拿着所谓的“低工资”。种种外人的“冷眼嫉妒”导致了公务员辞职的“伪热”现象。不容否认,公务员曾是多少求职者梦寐以求的理想职业,曾是多少人追捧的香饽饽,旱涝保收的薪资待遇,体面安稳的职业前景,曾让多少人欲罢不能。根据专业人力资源服务网站智联招聘的一项调查显示,今年2月已有超过万名公务员通过网站递交求职简历,人数同比增长30%。虽然有了辞职意向的公务员们人数寥寥,不足为惧,只是硕大公职群体中的沧海一粟,而大面积的辞职潮还远未到来,但是却释放出一个良性的社会导向和信号,那就是“限薪令”、“养老双轨制”等行业规范政策的多米诺效应已经在逐渐显现。对整个行业系统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因为“公务员辞职潮”的来临,足以力证有关方面针对公职群体进行的系列改革卓有成效,之前近乎于“神化”的公务员光环正在渐渐褪色降温趋于理性,而可进可出的管理机制,也有利于实现公务人员的自我优化配置,激活公职系统自我优化与更新的内生动力。为什么公务员辞职总是会引起社会热议,无非是大众眼中的这个职业是稳定的、收入是尚可的、养老是有保障的,但是平等一点的看待公务员辞职,他只是个人对于职业的一种选择,没有必要将其上纲上线,一有公务员辞职就用“现象”来代替个案,要说离职的人,各行各业都有,公务员选择辞职也是如此,“能进能出”,本就无可厚非,何须大肆围观、过度解读呢?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根据个人的理想和认知进行择业,有何不可?公务员敢于跳出这个圈子,追求自身的价值,这也间接说明“择业观”的正常化。此前,公务员招考之前,媒体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公务员热”来过分解读,现在公务员辞职,媒体又过分关注。其实,我们大可以理性对待。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公务员也只是众多为人民服务的其中一个行业,热衷其职务和拼命想考进公务员队伍的有些人,如果太在乎公职人员这点光环,选择的出发点就不值得鼓励。保不准以后对这个职业大失所望或惟名惟利。当然,我这般言论,绝不是说那些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公务员辞职有何不妥。只是,当下对公务员辞职的过分关注,已略显浮躁之气,值得静下心来,降降温了。钱钟书先生《围城》里有一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公务员国考热和公务员辞职热,莫不如是吧! 随他去吧,不必大惊小怪。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7_390:}{:7_390:}{:7_39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