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阁 发表于 2016-4-16 19:06:53

[感言] 汉水文物之痛——邱轩洛

前天,当在西北大学博物馆中看到这些从汉中市城固县宝山遗址中出土的4500~3600多年前的文物时,顿时,是血涌脑门儿,激动不己!

是呀,自己多少年来的惦记,今天,是终于亲眼看到了实物。

想当年,为写《城洋青铜器系列报导》,在采访汉中文保专家王寿芝先生时(己故),因为汉水流域的青铜器,王先生连带还谈到了汉中境内的宝山遗址、龙岗遗址和李家村遗址等。而作为一位学养深厚的基层文保工作者,他不仅对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如数家珍,更是对承载这一历史文化的罈罈罐罐是怀着一种赤子情怀。亦因此吧,王先生便对西北大学当年以考古的名义先后两次在城固境内挖掘张骞墓和宝山遗址表示相当的不满! 而且,对西北大学考古队掏空遗址文物而不予城固片瓦也心存不悦。

当然了,彼时的社会环境和西大考古研究所赵丛苍教授的学术威望,也是基层市县无人敢于力争文物权益的客观原因所在。

还记得在本世纪初,键者在执笔报告文学《城洋青铜器系列报导》时,曾就此辟专篇联众吁请"物归原主"。然而,时至今天,一切都未改变! 汉水流域的精品青铜器还是赫然陈列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而宝山遗址中的珍贵陶器,则被悉数展放于西北大学博物馆。嘿,此情形,瞬间,是让人联想到了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

于此,或可能有人不禁要问:作为国家的文物,无论陈列何处,那又有什么区别呢?嗨,这大道理是没错,但是,请您想想,文物之于出土原籍而言,它是不是在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也是一种可以直接利用的宝贵资源? 另外,文物离开了原出土地后,若要让参观者领悟其中的历史文化含量,是不是会生水中捞月之叹?

另外,自己也很清楚,如上腹诽之语,不仅不合时宜,而且是幼稚可笑的。但是,作为一个吃汉中大米、喝汉江水长达24年的关中人,应该说,天汉大地上的人文历史魅力是早己融入到自己的血脉记忆当中,而如上这些或引人讪笑的唠骚之语,虽然可能会让一些人想到“狭隘”二字,然自己以为还是说出来会更好些-----至少,或许会让大家就此问题展开讨论,进而,也许会博弈出一个合情合理的文保方案来(汉中人别挺我,此为个人一家闲言)。

事实上,于三秦文化而言,现在让我们更应该警觉的是:也正因为我们多年来的关中文化偏向,最终,是让汉水流域伟大的青铜文化和史前文化都给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以至于人们对汉中文化的认识,现在也只是停留在毫无文物支撑的两汉三国文化上!

基此,键者是需要再广告一下:三秦人民听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汉中市之城固洋县一带所出土的青铜器,其不仅数量巨大、种类繁多,而且,在断代历史上是要比宝鸡境内所出土的青铜器早上400多年(此为商,彼为周)! 还有,如站在纯文化的角度看,汉水流域的青铜器,是写意着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其历史解读空间更是国内无一能比!

最后,键者还想再告诉一下我们亲爱的“专家”朋友们:你们,请再别用“基层缺少文保条件”等官话来搪塞人们的激愤之情了,而作为一种真空回应,咱家于此也只能软弱无力地再说上这样一句话:文物之于国家,应该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2016-04-16 邱轩洛

                        

秦岭山人 发表于 2016-4-17 09:22:56

{:7_390:}{:7_390:}{:7_390:}

海神 发表于 2016-4-18 09:59:14

{:7_390:}{:7_390:}{:7_39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感言] 汉水文物之痛——邱轩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