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落日:也谈将军山古镇门匾上的“礼仪”
坐落在将军山古镇北边,面对环山公路的门楼上,由陕西著名书画家王西京题写的“忠孝”“礼仪”颇为引人注目。前一段时间,网友对门楼西边书写的“礼仪”的“仪”字,争议很多,有认为是别字之嫌,以愚之见,不感为然。稍微年长的人,都知道,七十年代“批林批孔”时,批判孔子“克己复礼”
的思想,所谓“克己复礼”是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这个礼就是西周之礼。”。西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所以西周之后,孔子就把“以礼治国”作为他除了“仁”以外最重要的思想。《周礼》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等至理名言,今天仍然应用。
什么是“礼”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
既然“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那么礼和仪就不能随意割开。“礼”、“仪”是并重的。“礼”是观念、意识,“仪”是外在表现;“礼”是仪的内容,“仪”是礼的形式。
查阅现代汉语,对“礼仪”的解释是:
1、礼节和仪式。这是传统的解释,“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礼节;“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
2、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这里的方式分行动型和非行动性,像鞠躬,给老人让座等,就是行动型的,也就是尊重的形式,这需要行动才有效果,;而像庄严场合不嘻笑,别人睡觉不吵闹等,就是非行动型的,也就是行为规范,它不需要行动就有效果。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将军山古镇是一个集体场合,姑且不管他是真古还是假古,作为古镇,就应当讲礼仪,讲文明,不要乱吵乱闹,不要打架斗殴,不要果皮纸屑乱扔,如此等等!
细心的人,可能听过或者在报纸见过一个词叫“行礼如仪”吧,意思是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礼仪规定。下面我摘录2012年6月1日人民日报王尧的文章:《文明养成从“行礼如仪”开始》的一段文字:
“彬彬有礼是台湾民众给人的第一印象,这就不能不提30年前台湾大力推行的礼貌运动。运动从倡导说“请,谢谢,对不起”开始,“说声早、道声好、“说声谢谢你,彼此建立好关系”……当时也有人质疑,这样“行礼如仪”,真的有用吗?后来的实践证明,别小看这几个词,它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磨擦。长期的“行礼如仪”,也使人们内心深处渐渐变得和善、谦让,多为他人着想.....”
人民日报的文章用词相对来说是非常严谨的,从人民日报这段文字可以进一步证明,将军山古镇门楼上的“礼仪”俩字没有写别。如果写成“礼义”显然不妥,因为“义”是指符合礼节仪式的做法。再说,王西京是书画名人,也不可能犯低级的错误。
管窥之见,以求方家指正,不吝赐教。 长河老师:在下对您的解释略感不同。愚以为将军山牌楼之礼仪二字有误,理由如下:
一、两字的含义:
义的解释: 1)(名)正义:道~|大~灭亲|~不容辞。
(2)(名)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演|~士。
(3)(名)情谊:情~。
(4)(名)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弟|~父。
(5)(名)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
(6)(名)姓。
仪的解释:(1)(名)人的外表:~表|~容|威~。
(2)(名)礼节;仪式:司~|行礼如~。
(3)(名)礼物:贺~|谢~。
(4)(动)〈书〉倾心;向往:心~已久。
(5)(Yí)姓。
从字意看,义为内在的表现,仪为形式。
二、两个词的词义:
礼仪: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礼仪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说,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外交礼仪等六大方面。
礼义: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套礼节仪式即为礼,合于这些的做法即为义
三、义:国之四维,朱氏八德之一。忠孝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孝与仁义一般合用。
一点陋见,与兄商榷,不到之处,望兄见谅。 本帖最后由 长河落日 于 2016-4-6 18:31 编辑
哈哈哈,我就看不见此贴。
秦岭山人兄,刚看见帖子了。
忠孝与仁义一般合用,忠孝与节义也合用。也就是说,“义”和“仁”跟“节”经常搭配。而“仪”和“礼”正好经常搭配一起,表示礼节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要律己、敬人,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要讲究礼节,即讲礼仪。
闹着玩呢,若有得罪,万望谅解!
{:5_332:} 说不清,看个热闹 说不清,看个热闹 语文么好好学,看的头晕 本帖最后由 靳应禄 于 2016-4-9 12:40 编辑
与楼主商榷。为了便于对照,我先把前些天发的帖子粘贴过来:
“将军山古镇”好景点,名称留遗憾
位于户县境内终南山脚下的“将军山古镇”尚没有正式开放就已经游人如织。何以如此?盖因其集旅游、爬山、消闲、美食、进香、非遗、娱乐为一体,距西安仅二十多公里,又有非常方便的交通,宽敞的环山旅游路就从将军山脚下通过。 西安的文友打电话询问将军山古镇怎么走?我说我只知道有座将军山不知道有个将军山古镇。朋友竟笑我孤陋寡闻……我上网一看,果然有个将军山古镇,还新开了一条中巴车线路呢!由于有网友对“古镇”的称谓提出质疑,以致争议不断——即使文友不邀,我也得去探个究竟。
其实我居住的小区离这儿不远,乘车也就几十分钟。
我与文友在“古镇”会面——很显然,文友在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古镇”来的,其见面的第一句话“你也不知道古镇”就道出了真谛。
“将军山古镇”(姑且这么称谓,起码现在尚未更改)有得天独厚的游乐资源,又有旅游路、公交车的便利条件,加上经营者比较合理的策划,还是很受欢迎的。遗憾的是有些说法不妥当,甚至是极不妥当,譬如“古镇”之谓的“古”绝不能随意用的,西安堪称古城,深圳能称古城么?“将军山古镇”从策划到初具规模也不过十来年时间,是没有资格称古镇的;再观牌楼的左右楣题“忠孝”、“礼仪”,很显然,策划者的用意是倡导“三纲五常”,三纲的核心是忠孝,五常的核心是仁义而非礼仪,尤其是仪,在此,显然是用别了。
综上,愚以为“将军山古镇”这个名称应当改,若还想带个“镇”字,建议改为“将军山小镇”、“将军山新镇”都可;若不想带个“镇”字,可叫“将军山”、“将军山风景区”、“将军山度假区”、“将军山体验区(傍山依水)等;楣题的“礼仪”改为“仁义”妥贴。
有朋友问更改来得及。可以说不存在来及来不及。多年前,我出差到羲皇故里天水,一位学者指着大广告牌说“江泽民题字时把羲写成了義,秘书指出后才重新写的。“
——改错是一种美德,反之则会贻笑大方。
一、楼主对礼仪一词的介绍很对,这一点不存在不同看法。
二、在需要使用礼仪一词时,仪字肯定没有用别,但我发帖认为这儿应当用礼义而不应当用礼仪——在这个设定的前提下,我认为仪字就用别了。说的再透一点,对应左门楣上的忠孝一词,右门楣上究竟用礼义合适,还是用礼仪合适,倒是可以商榷的。因为别人使用在前,我指出在后,故提出商榷。
欢迎批、评、指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