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学好《弟子规》
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学好《弟子规》 对于一个病人来说,最使他伤感的是,明知道有一种特效药能治好他的病,却得不到治疗。
当前,人民群众谈论最多的问题是怎样教育好小孩子,尤其是中老年人特别发愁。当把《弟子规》念给他们听时,他们很激动,异口同声地说:这么好的书,为什么学校不叫孩子们念?
当前,在工作中压力最大的莫过于小学校长,上级天天问他要升学率,而学生实在难管难教,真是急煞人了。建议他让学生学习《弟子规》,他说,好是好,就是上级没有把《弟子规》安排在课程里面,不好办。
建议提到教育局,局长对校长说,让学生学习《弟子规》是一个好建议,可以在课余时间试试看,但可不能影响考试成绩。
局长的考虑是可以理解的,在学校开设什么课程,是由上级决定的,没有上级的“红头文件”,下级不敢自作主张。
有没有“红头文件”呢?有,而且还是最大的“红头文件”,这就是中国共*党“十七大”2007年10月21日通过的胡*涛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
胡*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节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胡*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一节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重要的国策写在中国共*党的文件上,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确定为中国共*党的教育方针,是我们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得民心,顺民意的。
《礼记·学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治国的根本。
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这完全体现在《弟子规》一书之中。
《弟子规》的《总叙》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说的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讲的是伦理道德教育,是做人的准则,是德育。弟子指的是学生,包括小孩和大人。对弟子的教育,孔子一贯把德行教育放在第一位。这是育人的第一要务,是扎善根。其次,才是知识技能教育,就是智育。“有余力,则学文”,讲的就是德育为主,智育为次。
孔孟之学的经典《大学》指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德育为本,智育为末。几千年的实践证明,这是真正的育人之本,教育之道。
党*央的教育方针,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十七大”闭幕一年多了,党*央在“十七大”制定的教育方针为什么迟迟不能落实呢?看来,问题主要出在教育工作者身上,特别是主管教育的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里面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是,没有认真地学习“十七大”文件。这些年,在我们党内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在落实党的会议精神或者学习党的文件的时候,往往是:在外面找个宾馆住一住,把党的文件念一念,借着学习机会玩一玩,就算落实了。也许人们会说,不对,我们是在机关认真学习的。好,既然是认真地学习了,为什么不认真地落实呢?
其次是,对党*央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的精神,没有读通弄懂。如果真的弄明白了,一定会自觉地去执行的。
再次是,对“德育为先”中的“德”有不同的看法,因而对以什么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教材拿不准,又不主动向上级请示,只好静待上级具体的“红头文件”。
再次是,对中国改革是废除“走俄国人的路”、坚持“走中国自己的路”的实质不理解;对照搬过来的我国现行的苏联和西方教育模式习以为常,难分难舍,只想作细微末节的改良,不愿意做根本的改革;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思想不了解,不想学,甚至有反感。
上面这些可能都不是事实,但是,对党*央在“十七大”制定的教育方针没有落实的迹象,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怎么办呢?好办。只要给全国教育工作者包括中央和地方主管教育工作的所有干部,每人发一本《弟子规》,就行了。这本小册子,1080字,花十几分钟,就可以读完;如果组织他们集体学习一次,效果会更好。只要大家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赤子之心,认真地读下去,并且认真地研究讨论一番,就一定会爱上这本孔孟思想的“根”;就一定会对党*央“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有深刻的理解,从而下决心对以应试为主旋律的现行教育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革;一定会把《弟子规》安排在各种各类学校的课程中去,也就一定会知道怎样去为全国中老年人和小学校长排忧解难。
作者系中*中央党校资深教授 任登第
转自野广告黄色广告国学小讲堂
上次去白庙小学捐助的时候第一次仔细看了一遍《弟子规》,很是受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