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新课改面面观
近年来,我县在全国一些地区实施课堂改革的大背景下,于2013年8月份与《中国教师报》专家团队合作,先后在县内22所普通中心小学校启动了区域课改。推行新课改主要是改变课堂结构和教学内容的传授方式。新课改推行“五步三查”教学模式(五步即独学、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级大展示;三查即查独学、查对学群学、教学检测效果),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以期达到发挥教师点拨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目的。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主要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其目的是为了调动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动作用。新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提前编写导学案、学生自学导学案、并提出问题。课堂上各小组围绕问题积极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相互“解惑释疑”,新课改从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向学生与教师“互动”转变,使课堂气氛活跃,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向素质教育迈进。 新课改实施已有两年的时间了,为了解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聆听老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等人士对新课改的见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促进户县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按照县人大常委会的统一安排,作为课改第四调研组,我们于2015年11月17日—23日,对县内的6所实施课改试点的学校进行了一次调研,还走访了部分社会界人士,共完成调查问卷603份,其中,抽样调查教师102人,学生322人,家长109人,社会界人士(涉及到机关、事业、企业、农村)70人,根据对全部调查问卷的整理,其基本的总体结果如下:一、 课改取得的初步成效(一)、学生的主要变化。根据学生、老师、家长、社会界等人士反映,新课改后,使不少学生有养成了学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在性格方面由内向转成外向、开朗、活泼了,爱和人交流了;在学习方面自觉、自理、有独立思考的现象,有共同研究的现象,关心同学、集体和家人的感受等等。从学生问卷的几个大数据看,在回答有你认为实施新课堂模式后,课堂教学有无变化”,回答“变得精彩”占到32%;回答“展示机会多,”占到48.1%。有87.4%学生回答 “课改后,他们的学习方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改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做?回答“自己努力解决”占41.3%,“找老师、找组长、找学习好的”帮助问题的学生占57.1%,表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有40.7%学生回答在学习中能“经常”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有58,4%学生回答新课改后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从家长问卷获得的大数据看;和以前比较,有61.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比较更加积极了;有63.3%的家长认为孩子和他们经常谈学习情况,表明家长与孩子沟通状况呈现良好态势;四是在回答和以前相比,孩子的自主性、自信心变化状况时,有33.9%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自主性、自信心增强,学习更主动了;有58.7%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开朗多了、成熟了,有26.6%的认为略微听话、受交流了;有32.1%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了。(二)教师的主要变化。新课改是一新生事物,伴随着课该的推进,教师的教学思想的转变及工作量等都发生了不小变化。从102名教师问卷的汇总结果看,有88.2%的教师都参加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训,通过培训后,有66.7%的教师认为作用很大或较大;同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业务能力完全适应者占18.6%,基本适应者占74.5%。他们的教学思想有48.0%的教师认为转变很大。同时有82.3%的教师认为实行新课改后,自己所花费的备课时间比原来更多。二、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本次调查学生、老师、家长、社会界等各类人士反映的新课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五成多的学生学习成绩下滑或没有变化。不少人士认为实施新课改后虽然学生的性格、学习的主动性及自我管理能力等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下滑或没有变化,与当前的考评标准相背悖。在回答课改前后学生成绩的变化时,有34%的老师认为降低了,25.5%的老师认为没变化;有11%的家长认为降低了,56.9%的家长认为没变化;有29%的社会界人士认为降低了,66.1%的社会界人士认为没变化;有16.4%的学生认为降低了,25.2%的学生认为没变化。就成绩变化问题的回答上,受所抽样本及其他因素影响,各群体有一定的差异,但综合四部分的结果看,认为成绩下降的占19.9%,认为没有变化的占35.7%;两者合计占55.6%,成绩仍不容乐观。(二)、座位模式化,不利学生成长。课改实行小饭桌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围着座,有的学生听老师讲必须宁着脖子听,一直斜着重黑板,形成斜视和脊椎倒弯现象, 有的学生离教室黑板更远,严重影响视力。这样长期下去,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老师正常的教学。(三)、学生学习状况产生了两级分化。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的差异,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对尖子生而言,上课勇于发言,积极展示,的确各方面有很大的提升 ;但对于底子薄弱、学习习惯差、悟性差的学生而言,上课羞于发言,难得展示,跟不上是常事,其结果是:尖子生更尖,差生彻底跟不上,中游学生原地踏步踏。(四)、“导学案、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太刻版。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是新八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有违背教学创新这一规律,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 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大部分学生很难适应,造成既不能完成课前任务,又无法完成课后作业,导致学习效果差的局面。(五)、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老师对重点、疑难问题讲的少;拓展引导少,展示的时间长、展示的内容少,有拖延课时不够用的现象。这样使一些学习吃力的学生不能掌握每门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全凭在外补课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补课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六)、学习纪律变差了。课改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尤其是小组研讨研悟阶段,发言的总是好学生,吵吵闹闹看热闹的是差生,一些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在课堂上趁讨论之机闲聊,这样浪费了课堂时间。特别是对于目前一些不适宜课改的大班额制课堂,学生多,分组多,课堂纪律较难控制,影响了课堂秩序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七)课改的范围偏大。从调查的情况看,2013年以来先后在22所中小学进行着课改试点工作, 在对102名教师的调查中,有29.4%的老师回答课改的试点的范围太大了。另外,不少家长及社会界人士在问卷中也回答试点的范围偏大,应当适当压缩。(八)、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滞后,严重影响着新课改的推行。由于现在的学校的教学设施根本不能满足目前实施新课改的要求,白板、课堂网络的缺失,使学生、教师在新课改中无法共享先进的教学资源,影响新课改的实施。一些偏远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够,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教师队伍不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课改的实施。(九)、对教育事业的评价及激励等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推行的新课改,其目的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是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但目前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是以学生的中、高考成绩来衡量教育质量的的好与差的,课改能否保障学生的成绩提高这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另外,课改中,教师的工作量显著增多,教师教书的好与差,在现行体制下,国家没有明确激励奖罚政策;加之用人机制不活,难以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三、对新课改的认知与态度 从对新课改的知晓度看,本次调查的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是课改的直接参与者,对课改都是知晓的,在此不必细说;要反映的着重是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对课改的知晓情况。从70名社会各界人士的答卷看:在回答您了解课改吗这一问题时,有58.6%的人士认为了解,有37.1%的人士认为知道、不了解,有4.3%的人士回答没听过。从109名家长的答卷看:有56%的认为回答了解课改,有42.2%的认为知道、不了解,有1.8%的回答没听过。家长和社会界人士对课改的综合了解率为57,0%;知道、不了解及没有听说过的竟占43.0%,可见,对课改的这一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的宣传力度还不够。从对新课改的态度看,一是教师的态度情况:有53.9%的教师赞成,44.1%的教师是一般,2.0%的教师表示反对。但从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分组看来,小学教师73.3%表示赞成、26.7%表示一般,无人反对;初中教师35.7%表示赞成、61.9%表示一般、反对者为2.4%;高中组赞成者为60%,反对者为3.3%、36.7%的高中教师表示一般。对新课改表示赞成者呈现出小学、高中教师比例较高,初中教师比例较低。二是学生的态度情况:回答“喜欢”课改的占到72%;无所谓的占16.2%。;不喜欢的学生占到11.8%。三是家长的态度:有50.5%的家长回答很好、支持;有47.7%的回答理解,但要看孩子的成绩变化;有1.8%的回答无所谓;直接回答反对的则没有。四是社会界人士的态度情况:有38.6%的人士回答支持;有17.1%的人士回答无所谓;有高达44.3%的人士回答反对。综合四组人士(603份问卷)的态度总体情况是:支持赞成课改的占61.2%;一般及无所谓的占18.4%;反对及理解、要看孩子的成绩变化的占20.4%。直接持反对态度的以社会界人士居高。四、对今后课改工作的几点建议归纳整理老师、学生、家长、社会界人士对课改的呼声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切实抓好课堂和课后的教育工作。一是老师在课堂上要多讲一些,把各门课程的最基本的概念、重点、难点问题给学生讲清楚,适当少留部分时间让学生互动交流,把学习中问题尽量在课堂解决消化,让学生尽量少补课,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二是切实抓好课堂的纪律,解决在讨论研讨问题时,部分学生聊天说闲话导致课堂纪律差问题,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课堂的主体是老师,老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兼顾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个学生能参加讨论发言,使他们都能一起进步。四是抓好课后的教育工作。课后留适当的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要亲自检查每天作业的完成情况,不能让其他学生代替老师看作业。另外,要督促学生做好课程的预习,学好导学案。(二)、做好学生座位的调换工作。定期轮换学生的座位,或是按原来课改前那样坐,在讨论时,围着园桌坐。不论采取何种做法和形式,都要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身体健康成长为目标。(三)抓好老师素质的提高工作。新课改,对老师提出了新要求,要求老师掌握的知识面更宽更广,因此,一是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老师的素质,使老师能适应课改的需要。二是希望老师要加强教学理念的转变,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不放弃每一名学生,为人师表,重视个人品德修养,对自己所教的学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每个学生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弥补孩子的偏科现象。(四)适当控制课改的范围。在课改的范围上不少人士反映,目前不适合在全县范围内推行课改,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课改应循序渐进,先小范围的试点,至少在经验成熟之后在大面积推广。可采取县抽学校,学校抽年级,年级再抽班的方式,把一些愿意参加课改的优秀学生(家长也同意)、老师专门编成班,真正扎实地搞课改试点,探索经验,课改成果得到社会各方认可再推广,最大限度的减少课改的风险,不因课改的失败而造成对户县下一代的耽误。(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投资,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充实、并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为课改提供坚实基础。解决目前一些城区学校的校舍不足、班额过大的问题,应调整在每班在30人左右,才有利于课改。同时以促进课改工作为目标,建立健全相关的调动学校及老师参与课改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六)、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新课改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经过了几千年的社会检验,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新课改既不能全盘否定旧的教学模式,也不能照搬照抄,既要继承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精化,又要吸收新课改的优点,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进行教学改革。调查问卷汇总表明,有86.3%的教师喜欢传统的与新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七)、新课改要尊重教育规律。关注人的成长规律、学习规律、客观实际等因素,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龄段、不同学科进行,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充分征求学生、老师、家长、社会各界的意见,不能盲目的跟风一哄而上,特别是不能用行政的手段强行推动课改。(八)、做好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工作。本着对课改的重视,一些家长建议学校设立家长联系日制度,定期的邀请家长(可报名)到学校听课,体验课堂秩序效果,观看自己孩子在学校课堂的表现情况,增强老师与家长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不限只和班主任交流,同任课的老师均有交流的机会,这样便更多的家长了解课改,支持课改。欢迎大家批评指导,为户县的教育事业献计献策 {:7_389:}{:7_389:}{:7_389:} {:7_381:} 欢迎教育界人士拍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