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指责无助于全球市场稳定
北京时间15日上午消息,新华社英文频道周末发表评论文章称,包括联储主席耶伦在内,部分人士将近期市场动荡归咎于中国是毫无根据的,因为上周中国股市休市、中国也没有发布任何新的经济数据或政策。评论认为,中国一直是全球重要的稳定性力量,包括2008年不但没有让货币贬值而且推出了4万亿刺激政策。新华社建议各国央行做出可能产生溢出效应的重大货币政策变化时应该更为谨慎。以下是新华社评论文章全文翻译:
最近全球金融市场大幅下跌,上周欧洲、日本和美国股市均出现重挫。
部分人士再次将全球市场动荡归咎于中国。然而这种指责毫无根据,况且在面临挑战时一味指责于事无补。
周三美联储主席耶伦称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比如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人民币贬值,已经“造成全球市场波动率上升,并激化了对全球增长前景的担忧”。
但本周中国股市因为农历新年而休市,并没有新的关于中国的消息。中国既没有公布任何经济数据,也没有宣布新的政策,不可能对全球市场造成影响。
尽管最近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企稳,上周美国部分媒体却在报道所谓中国“资本外逃”的情形。
耶鲁大学杰克森全球事务学会资深研究员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表示:“再一次,金融市场又把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过度简单化了。”
专家们认为,造成最近市场动荡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日本的负利率政策、原油价格创出12年新低、欧洲银行业的财务状况令人担忧,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
自从去年12月联储近10年来首次加息之后,人们日益担忧全球经济增长是否能够承受货币政策收紧的冲击。
罗奇指出:“各国央行正在开始切断数年来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对市场的人工支持。相比中国引发的新一轮恐慌,这一问题可能被证明严重得多。”
在多年大规模货币宽松之后,出现一些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最近在接受《财新》杂志采访时称:“似乎所有人都想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周小川指出,人民币没有持续贬值的基础,“中国不会让投机性力量主导市场情绪。”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区分资本流出与资本外逃。资本流出不一定就是资本外逃。
周小川表示,由于人民币汇率“多年来过于稳定”,市场对人民币的稳定性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就经济而言,中国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稳定性力量。在2008年,当金融危机从美国和欧洲扩散到新兴经济体,中国不但没有让货币贬值,而且宣布了4万亿人民币的刺激计划。
经过几十年两位数增长之后,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增速在7%左右相对放缓的新阶段。专家们认为这反映了中国增长模式从出口和投资驱动向更为均衡的消费驱动结构性转型的过程。
一旦转型成功,这一改革将让全世界受益。中国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去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5%。
在中国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外部不利因素加大了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国央行与各大经济体的市场监管者,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应该将重点放在提升投资者信心和支撑增长上面。它们在做出可能产生溢出效应的重大货币政策变化时应该更为谨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