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我县课改工作的关切,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县人大代表和退休教师代表组成高中、初中、小学3个调研组,11月17日至19日分三天对实施课改的惠安中学、户县四中、南关初中、庞光初中、东关小学、草堂中心小学6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同时,本次调研活动,县人大还邀请县城调队对实施课改的6所学校,对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等人士,从对新课改的认识、存在问题、建议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3份。通过深入课堂听课、组织召开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沟通了解,结合问卷调查,调研组对我县中小学课程改革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客观、深入的了解。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实施课改情况 我县共有普通高中4所,完全中学5所,职业中学3所,初中19所,九年制学校2所,中心学校14所,直属小学5所,共有教师5564人。近年来,我县在全国普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于2013年8月与《中国教师报》合作,启动区域课改。第一批选取惠安中学、户县二中、南关初中、石井初中、甘河初中、东关小学、大王中心校、惠安小学等8所学校作为首批实验校。2014年8月,又增加户县四中、草堂中心校等14所学校为第二批实验校,拓展改革面。 二、课改工作呈现的四个特点 一是强化再培训,提升了教师的课改理念。经过近3年来的分批课改培训,全县中小学教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入,努力做到“三个转变”:从原先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转变,从关注教学过程到提高学生能力的转变,从注重传递知识的过程向激励鼓舞学生主动探索的转变。 二是推行新模式,体现了教改的创新精神。新课改推行“五步三查”教学模式(五步即独学、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级大展示;三查即查独学、查对学群学、教学检测效果),是对教学的一种新的探索和积极尝试。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以期达到发挥教师点拨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体现了教育的创新精神。 三是倡导探究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新课改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在课堂上“小组展示”,来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口头表达、自主探究等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意识、协作意识。通过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改变了传统教学信息的单向传输,建立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信息交流方式,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好的体现。 四是开展讨论式,激发了课堂的活跃氛围。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主要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其目的是为了调动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教学方式让教师课前提前编写导学案,学生自学导学案,并拟提出问题。课堂上各小组围绕问题积极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相互“解惑释疑”,课堂气氛活跃。新课改从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向学生与教师课堂“互动”转变,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课堂活力进一步增强。 三、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虽然被调研的学校课改工作有很多方面值得肯定,但通过与教师、家长、学生座谈,客观的讲,我县的课改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未被调研的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五步三查”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课堂教学有限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课程改革的成效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起着关键作用。座谈中,课改学校的教师普遍认为,“五步三查”这种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全部学科。通过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他们认为新推行的课改模式更适合于文科类学科,对于英语及理科类学科,特别是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这种模式的优势并不明显。一些教师坦言,这种不分学科、不分章节、不分内容的要求教师按部就班,“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每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动性和随机性制约很大,课堂的时间会被“相互讨论”“小组展示”等环节拖长,课堂上相应的知识点学生得不到透彻的理解,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强化和训练,教师课后仍需利用自习“补课”,课堂上显得讨论很热闹,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二)“餐桌式”的教学形式,对课堂管理和学生身体健康有影响。和传统教学面向黑板,要求学生坐端、坐正相比,本次课改要求6-8名学生围成一圈学习、听课、一起探究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随时参与学生小组讨论,随机检查学生学习状态。这样的小组讨论形式,方便了小组讨论,但在一个50、60多人的教室里,一些自控力差的学生,也“借题发挥”借机搞小动作,教师难以发觉,给课堂纪律管理带来不便。同时,由于受教室空间、学生座位、教师讲授位置等影响,课堂上学生有背向黑板的、侧身向黑板的,造成学生时常侧着身子斜视或扭转头歪斜看黑板听课,颈椎、脊椎长时间扭曲。调研中,部分教师和家长对“餐桌式”的教学形式给学生身体健康造成的损害,有很大担忧。一些家长坦言,新课改既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代价,也不能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用一种模式取代另一种模式。 (三)合作学习缺乏实效性,学生两极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一些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追求了合作学习的形式,没有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一名学生唱独角戏,其他同学当观众和看客现象比较普遍。有时还存在一堂课的讨论、合作学习较多,问题设计比较零碎、肤浅,探讨的价值不高等问题。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反映,目前推行的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更适合于有思想、成绩好、善学习的学生发挥特长,但对于中游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这种方法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明显。一些家长提出,在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讨论中,让学生自己把当堂课的所有问题都弄明白,不现实,且大部分学生以及学困生自学往往不得要领,在貌似热烈的课堂上,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学困生成绩的提高成为家长最大的困惑。 (四)学校、教师差异大,教学研讨作用发挥不足,新课改的推行工作不平衡。通过听课、与教师和学校领导班子座谈,调研组发现,由于地域的差别(县城与乡镇)、学校的差别(高中、初中、小学)、学生的差别(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教师的差别(老年、中年、青年),以及教学研讨作用是否充分发挥等因素,我县课改工作还存在诸多的不平衡和不协调现象。如:有的学校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还没有把握课改的精髓,先进的课改理念并没有真正的树立起来,教学或墨守成规,或热热闹闹,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有的学校的教师教研意识不强,“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不是集体研究讨论智慧的“结晶”,个别教师存在不用心研究教材、学生,存在直接“拿来主义”;一些教师适应新课改比较慢,专业素质还不适应课改的新要求,存在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教师,因其个人文化素养、责任意识、情感投入等差异,产生高低有别的课改效果;有的学校和教师因对本次课改的做法有疑虑、有看法,而采取县教育局检查时就按要求去做,不检查时就按照过去的课改方式教学;有的学校推动课改深入的人力、物力等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学校的领导反映,由于新课改要求每学科每天都要为学生印制当天的“导学案”,导致了学校的印刷量大增,增加了学校支出。 四、几点建议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积极推动城镇和农村子女平等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关心学生身心健康,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调研中,教师和家长建议,新课改要从注重形式向注重效果转变,要把过去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模式相结合,尽快让学生回归传统的座位模式,让学生健康成长。要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开足开齐相关课程,课改学校不得随意取消、压缩有关课程及教学时间。 (二)自主选择、限制范围,分类指导、稳妥推进。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课改,积极吸取课改的优点,变行政推行为自主选择,对于不同的学校,由校长和教师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教师构成及自身素质、学生差异来探索相应的教学模式。另外,把教学的自主权交给教师,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任务,在不同时间、不同课段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更好的体现教师的主导和“答疑解惑”作用,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课改就是要解放思想,百花齐放,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枷锁和桎梏,要坚持分类指导,杜绝急躁冒进,切记在推进工作中搞一刀切。一个新的教学模式的形成和推进,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思想认识的匹配,需要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匹配,需要与教材和评价体系的相匹配,更需要社会氛围的匹配。建议新课改在现行实验校实施并不再扩展范围,可在学生、家长自愿的原则下选择部分班级、部分学科组织实施,积累经验,逐步推进。 (三)扬长避短,积极探索适合我县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改是教育工作新的尝试,要打破传统,同时也要根据我县教育整体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批判的吸收和继承,形成符合我县各校特色的教学模式。要加大教师培训,进一步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全县教师学科全员培训,对全体教师加强学科课标理论和教学专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课改的综合业务能力。要加大教学研讨,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如课堂诊断、导学案撰写、评课、说课等)分学科组织课改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为教师实践课改、改进课堂教学提供样板。要形成学校特色,要注意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和借鉴外省、外地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户县本土实际,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要注意充分挖掘和整理我县学校中好的教学经验和做法,及时予以提升和完善。要注意激发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创新积极性,研究探索适合学科的独特教学模式予以推广,逐步形成适合学校实际、适合不同学科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四)积极研究探索,努力破解课改工作的瓶颈。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希望,课程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沟通、动手、自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着眼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县教育部门要积极研究,努力探索破解影响课改的四个瓶颈:一是教师素质适应性的问题。课改的关键在教师,一个素质全面的教师,能游刃有余的把握课堂的主导地位,引领学生探究知识,启发思维,有效的解决课堂预设及生成,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课改急需解决的重中之重问题。二是大班额的制约性问题。课改的一个基础概念是让所有学生参与探索及课堂活动,充分发挥所有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客观的要求班额不宜过大,这样教师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发现每个学生学习中困惑,帮助其解决问题。而我县本次参与课改推进的学校,大多是基础较好、班额较大的学校,课堂教学的组织难度较大。三是课堂容量的限制性问题。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在于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即在有限的课堂上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充分的参与课堂活动,如何探索并建立一种在当堂课上完成教学任务,并确保相应的知识能得到一定拓展的教学模式,就成为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四是学困生的分化问题。课改的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要着力消除两极分化现象,避免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到”,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共同进步。因此,切实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探索建立让优等生和学困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合作方式和新的教学模式,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也应该尽快解决的一个问题。 (五)客观公正地建立评价评估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要加大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客观公正地建立起坚持国家教育方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满足社会家庭正确需求和价值取向的评价体系。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个性发展、能力提升等有机结合,完善学生成长档案。要积极回应社会各界人士和学生家长的关切,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并把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课改的一项重要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交际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课改工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