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陕西好人” 用凡人善举传递正能量
今年5—6月“陕西好人”已评出,他们中,有一个人救起三名落水儿童和一位老人的西安惠安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夏雨含,有诚实守信的“猪倌秀才”的赵雪红,还有30年如一日照料残疾兄妹的杨兴翠……他们,用凡人善举传递着正能量,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是我们每个人值得学习的榜样。诚实守信
许道银
老支书一诺千金兑现诺言
许道银,安康市岚皋县大道河镇茶农村村民,今年68岁的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在茶农村当支书。2006年,许道银在村民大会上提出“要想富,先修路”,带领村上年轻壮实的劳力打炮眼、挖路基、砌坎子、背水泥,这条主干道的开通给茶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老人从支书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年轻时许下让村里家家户户通水泥路的承诺一直没有实现。2013年4月,茶农村开始修连户路,但是有几万元的资金缺口。老支书毫不犹豫地拿出7万多元毕生积蓄,捐给村上补充资金缺口,还带着妻子在工地上无偿的干了近一个月。
王华山
致富不忘回报家乡人民脱贫
王华山从1990年开始每年在企业盈余中列出1%-5%的基金,用于贫困山区,修路、建桥、建校,资助敬老院等公益事业。为企业工会每年专项列出5万元,以解决职工困难。他共捐善款200多万元,事例枚不胜举。2003年,王华山看到革命老区宜君人民守着满山的核桃树依旧带着穷帽子,回报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日益强烈,决定将经营多年效益持续看好的煤炭企业托付他人经营管理,先后筹资2700万元,聘请专家论证设计了年产2.25万吨的核桃乳生产线。到2014年全县核桃总面积比2009年增加了10多万亩,产区人均达到8亩,单价达到每公斤14元,仅此一项产区农民人均收入3000元,占农民收入的60%。
赵雪红
“猪倌秀才” 诚实守信
子长县史家畔乡湫峪沟村养猪专业户赵雪红,曾被温家宝总理亲切地称为“猪倌秀才”。1994年白手起家建起养殖场。2005年,到期的25万银行贷款无法偿还。为了偿还贷款,赵雪红拿出自己所有的现金,并且四处借钱,终于如期的偿还了银行的欠款。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使养殖业不仅在子长,在甘泉、富县、延川、安塞、清涧、绥德、子洲等周边县也很快发展了起来。对所有需要他帮助的猪养殖户,赵雪红主动承诺:“尽全力为养猪户无偿提供技术服务”,被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亲切的称为:“不花钱的好兽医、义务科普宣传员、养猪技术咨询部”。
孝老爱亲
杨兴翠
30年如一日照料残疾兄妹
照顾一个残疾人不容易,照顾4个残疾人更不容易;照顾4个残疾人一天不容易,照顾4个残疾人30多年更不容易,镇坪县曾家镇宏伟村六组村民现年52岁的杨兴翠做到了。2009年获得市首届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010年底获得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6个兄妹中有4个残疾,她30多年如一日,照料着残疾的兄弟们,不离不弃,无怨无悔。
田永军
放弃上大学供养弟妹赡养老人
田永军16年前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北农业大学,面对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和聋哑父母以及年幼需要人照顾的弟弟、妹妹,他毅然放弃了上大学深造的机会,支撑起快要破碎的家庭。他的家在地处深山的周至县板房子乡,生活条件差,交通闭塞,为了养家糊口,他靠着养蜂维持生计,供养弟妹上学,赡养老人。在他的努力下,一家7口生活安稳顺心。1993年他的父亲外出走失,为了寻找父亲,他背着干粮,一个人跑遍周边区县,历时一年多,终于找到了聋哑父亲。2007年10月,他以高票当选为“陕西省第二届十大孝子”。
田水耀
照顾丈夫家瘫痪二爸和痴傻堂哥
彬县太峪镇沟渠头村三组村民田水耀,主动挑起了照顾二爸和堂弟的重担。2000年,丈夫的二爸突发脑溢血,田水耀彻底挑起了这一家人的重担,既当女儿又做母亲,做饭、送饭、喂饭,洗衣、拆洗被褥,悉心照顾着这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父子。2003年,丈夫的二爸因病去世,田水耀同丈夫一起料理完二爸的后事,又独自承担起了照顾堂弟的责任。堂弟不仅痴傻,还患有前列腺炎,小便常常失禁。田水耀像母亲一样悉心呵护着这个特殊的成年“孩子”。还和丈夫张罗着为堂弟在新村盖起了3间瓦房,让堂弟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房。
见义勇为
一人救起三名落水儿童和一位老人
西安惠安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夏雨含,2015年4月5日下午5点左右,骑车路过村外河道突然听见传出小孩哭喊声,他发现三名女孩和一名老人被困于河道中,处境十分危险,夏雨含来不及多想,直接跳入水中,先营救溺水儿童。他快速托起溺水的孩子游向老人和其他两个女孩。将三名女孩及老人救上岸后,发现其中一名小女孩情况严重,陷入昏迷。夏雨含赶快对昏迷的孩子进行紧急救护,直到孩子吐出一些污水为止。这时,村里的大人们陆续赶到,在大家的帮助下,紧急将孩子送往医院。
高敏
勇擒歹徒身中六刀仍不放手
今年23岁的镇安县云盖寺镇人高敏,在西安民生长安店做服装销售。和同事们值夜班时发现三个鬼鬼祟祟、形迹可疑的男子。这几个人自称是学生,却无法提供任何证件。于是将他们留下等候处理。一人借口上厕所逃跑,高敏追上去将其抱住,歹徒拔出了一把弹簧刀,朝他一阵猛刺,但高敏始终没有松手,只待同事们赶来把歹徒擒住。事后查明,高敏身中六刀,背上四刀,左臂和右大腿各一刀。背上四刀都有十几厘米深,有一刀从肩膀下去直接刺透了胸腔,伤及肺叶造成气胸,血当时全积在肺里,导致呼吸不畅,危及生命。
亓元博
水库中先后救人11人挽救7条生命
亓元博从1989年起,在水库中先后救人11人,挽救7条生命。乾县供电分公司王村供电所电工。从1989年起,他在家门口的水库中先后救人11次,救出了7条生命。由于家在水库旁边,只要看见有人在水库旁沉思、发呆,久久不离开,他就偷偷注意,防止他们轻生。只要有人掉入水库中,不管数九寒天还是酷暑盛夏,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下水救人。有人问他:“这么多年,你救人图什么?”他说:“啥都不图,图的是心安。”
敬业奉献
冯雪红
扎根山区教育22年无怨无悔
户县纸房学校中教一级物理教师冯雪红,放弃多次可以出山的机会选择了坚守,为山里孩子搭建知识改变命运的平台,22年如一日从没有因为私事耽误过学生一节课,在地处深山的学校里,一个女人肩挑的是男人的担子,装车卸车、挖沙挑石、检修电路。为了学校的财产安全,一个人在深夜冒大雨疏通下水道,落下了至今不能痊愈的病根。如今已经身为校长并兼任省党代表、市县人大代表的她多方兼顾,行政工作和教学工作两不误,依然站在物理教学的三尺讲台上,积极投入课程改革,自己动手编写的物理教学“两案一单”教学设计受到了同行和专家的赞誉。
王晓荣
“金牌”教练将责任扛在肩上
王晓荣是西北一棉细纱乙班“赵梦桃小组”组长,1991年进入西北国棉一厂工作,默默地将责任扛在肩上。工作20多年,小到企业的“梦桃杯”操作技术比武新秀、“技术标兵”,大到“陕西省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她先后荣获了几十项荣誉称号。 2006年9月,王晓荣被任命为细纱车间甲班教练员。在她任教练员的几年中,轮班操作技术成绩始终排在四班之首,经她带出十几名的徒弟都成为企业公认的技术尖子,大家佩服的称她为“金牌”教练。
赵永红
好班长立足岗位勇于创新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每年平均完成定额工时达7000多小时,加班延点达500多小时,名列单位工时考核同工种前茅,为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西北机器有限公司机加二分厂镗床班班长、技师赵永红,他以优异成绩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四有”模范职工。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他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由他提出的多项技术革新项目和工装刀具方面的创新在班组广泛推广,使分厂镗床长线批量零件加工效率提高了一倍,每年节约生产成本及刀具成本近五万元。
王永胜
奋不顾身保护群众的好武警
王永胜,河北省石家庄市云华区人,现为武警陕西总队延安市支队吴起县中队二班班长,下士警衔。2013年7月的一个晚上,接到命令去抢险救灾,面对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他奋不顾身,拿起工具就开始挖掘被土掩埋的群众,工具不好使,就用手刨;2014年8月,在处理一次原油泄漏事故中,他带领全体官兵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用吸油纸、塑料袋,一点一点地捞泄漏出来的原油,在水里泡了近八个小时。
顾秀花
“秀花焊” 手法赢得大家点赞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设备维修中心一厂女子维修车间经理顾秀花从事焊接行业26年,她的焊接手法被大家誉为“秀花焊”。女子车间成立近一年,节约资金四千多万元,经过不懈的努力,2013年2月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誉、2013年9月获内蒙古自治区焊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2013年11月获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2014年10月获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杨增叶
坚守20年为乡村教育默默奉献
51岁的民办教师杨增叶,是陕西省横山县南塔镇高圪垯村小学唯一的一名老师。从1996年站上教师讲台开始,她默默坚守在这个黄土高原深处的乡村小学长达20年。 2005年因撤点并校,原本130多人的学校面临关闭,在学生家长的请求下,为了不让一些因特殊条件无法去镇上上学的孩子们辍学,杨增叶在其他老师离开后,开始了长达10年的独自教学。
助人为乐
闫保元
靠水果摊和残疾三轮车抚养3弃婴
闫保元,子长县安定镇农民。他出生于军人家庭,从小就受着良好的教育,经常做些好人好事,帮左邻右舍打扫院子、挑水。他以一个小水果摊和一辆残疾三轮车为生,却抚养3名弃婴,给他们治病,供他们上学,赡养有病的老人。
屈玉渊
激励万名学子突破英语瓶颈
屈玉渊,出生于靖边县。2013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国家五星级志愿者,系环球梦英语创始人。2010年冬天,他用自己辛苦积蓄的2000多元成功举办了首期英语口语公益授课活动。在靖边县各中小学举办了10多场公益巡回演讲,累计帮助2400多名学生突破口语学习的瓶颈; 2013年,他放弃上海一家外企年薪20万的工作,继续从事公益教育事业,为年轻人树立了好的榜样。如今,他每年都在全国60所高校举办公益巡回演讲,感染了上万名学生。
朱迎波
帮281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朱迎波在部队他连续21年自发参与“希望工程”捐资助学活动,成立了具有军营特色的“希望军团”爱心小组,发动全校官兵捐助款物66万余元,帮助云南、四川、湖北、湖南、甘肃和陕西等8个省市的281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其中19名已经大学毕业。“希望军团”爱心小组的事迹先后7次在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播出,《解放军报》等多家媒体也进行了采访报道。
2015年1月,朱迎波转业后发动同批56名转友成立了“希望军转团”爱心志愿者团体,并开展了给陕西省回归研究所儿童村献爱心和送免费早餐慰问环卫工人等公益活动。发动42名志愿者定点资助45名贫困生,每学期500元,资助金额2.26万元。朱迎波曾4次自费到四川北川灾区和云南看望资助的5名羌族学生和2名藏族学生,现在还资助了17名贫困生,每月2000元的定点资助,目前个人累计捐款以达38万元。
弘扬正能力,建设新社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