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维权存在六大问题 “三包”落实难
数据显示,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汽车(含零部件)的投诉呈上升趋势,其中质量、合同和售后服务的投诉量占到八成多。各地发布的汽车消费维权分析报告显示,消费者在汽车消费维权中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强迫购买商业保险、紧俏车型加价提车乱收费等,仍是投诉热点。问题一:“三包”落实难
汽车“三包”是指包退、包换、包修,汽车销售后出现问题,有的经销商不是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找各种理由搪塞推诿。尤其是在退换方面,一方面是本身达到退换货条件的情况较少,另一方面是4S店一般会反复维修解决问题,实在不能修复且无法推脱时才予以更换。
问题二:质量鉴定难
国内还没有一家独立公正的汽车质量鉴定机构,消费者在维权时往往面临“鉴定难,举证难”的困局。业内人士称,虽然汽车三包法规针对之前汽车维权鉴定难的问题给出了“专家库”的办法,但就目前来看,专家库的人员组成并不透明,且多由厂商和经销商推荐人员组成。那么消费者在鉴定中能否得到较为公正的评判,就不得而知了。另外,“汽车三包”规定中一些条款尤其是涉及汽车品质检验和鉴定、退换车处理的条款过于简要和含糊,缺乏操作性,消费者与汽车厂商往往扯不清。
问题三:违约责任界定难
目前汽车销售市场上没有统一规范的汽车购销合同文本,一旦发生消费纠纷,买卖权利义务难以界定。部分商家在购车时给予消费者诸多口头承诺,在出现问题时对之前承诺不予认可,而消费者因缺乏书面证据,举证困难。
问题四:退订(定)金难
经销商收取订(定)金时承诺不提车可以退,然而消费者不提车需要退时,承办人员、经销商就以种种理由推脱不予退款。
问题五:强迫购买商业保险
销售汽车强迫消费者购买商业保险。这个问题反映得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消费者选好车型,办理手续时经办人就提出必须在这里买保险。
问题六:变相加价乱收费
主要表现在紧俏车型及预付款购车上,加价提得快,不加价后推。有些经销商让消费者增加配置和装饰或购买汽车精品,形成事实上的乱加价、乱收费。
本报记者赵福生整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