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孔子咋教书的——《 论语·侍坐》随笔
《论语·侍坐》授完,课堂情境浮现在目,学生受益良多,我亦有“善刀而藏”之感。掩卷沉思,感悟有三:其一, 孔子启发式教学堪称经典。
《侍坐》篇中,先生与弟子席地而坐,平等和谐,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其文言简意赅,为孔子诸弟子言政治抱负,论治国安邦之名篇。
先看开场白。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现在的话即是,莫要因我年纪大于你们,就不敢讲话。(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此俨然一召集人角色,大有打消学生顾虑、缓和紧张气氛之作用,表现了作为长者随和、谦虚之性格。具有深刻的有启发性!,
下面是为弟子各述其志,夫子逐一评之。
子路率尔而对曰。“。。。。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看来子路想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家,而先生也只是“哂之”了然,并未做点评。“哂”即微笑,内含丰富:既有对子路不谦虚、补礼让的不满与批评,也有对他大志和豪情的赞许,更含有对弟子的宽容与理解。
孔子每在弟子时言道:“求,尔何如?”“赤,尔何如?”等提示语。在这里,孔子没有为其命题,于自由畅快情景下与诸弟子平等交流,凸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之态,亦最具启发性。
寓教于乐是孔子教学思想之一大特色。在和曾皙论志时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可见,先生授课,弟子在侧弹琴弄瑟,整个教学皆在音乐之伴奏下进行。显然其课堂教学氛围和谐、融洽,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尽可发表自己不同看法,创造性表达政治见解。
《侍坐》给我们以感动,给我们以启迪,今天看来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之和谐课堂、高效课堂。
其二、教而导之,少说多引导
四弟子中政治理想与性格特征有何不同?先生何以“与点”(赞同曾皙)? 你喜欢孔子哪个弟子之说论?根据自己的才学,你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看法(孔子:何伤乎?亦各言其志耳)。
学生以组为单位各抒己见,并推介立意较深者登台宣讲,我逐一评之。
“老师,冉有的回答彬彬有礼,极其谦让。看来他想成为一个经济学家,礼乐教化的事还待君子。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能看出冉有的心意,真是是个聪慧的学生。。。。。。
“老师,公西华想做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性格谦让而善辞令。我看他的理想还不够远大”能看到公西华性格特点并提出异议,这个学生认识很深刻,理远一定很远大。。。。。。
“老师,沂水春风,阳光和煦,情景诗意。进而‘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一连串的动作,刻画了曾皙从容、大度、闲适、识礼、典雅,写足了与众不同的悠然和沉稳、自信。”这个学生有一定的审美观,将来一定很会生活,优雅得体,其志不俗!他继续说“曾皙之高明在于能把政治与道德两种理想融为一炉,老师,这种和谐,这也许是仁道结果吧?”我眼前一亮,这学生优雅而睿智,这不就是能看出孔子所期望的社会理想。
因势利导:在那个社会,一个读书人,闲步于社会之外,看似悠闲之至,实则深刻至极,他们肩负社会责任,有着极其高尚的人格魅力。
讨论中,学生亦“各言其志”。所表达意境让我吃惊,所表现担当让我欣慰,所怀忧患让我深思。为师也好为长也罢,蓦然间,感到自己的责任很重。。。。。。
我的结束语:祝愿大家梦想成真!
三,我的几点思考:
1、《论语》中闪烁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到今天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从古人那里汲取先进实用教育方法,而无需使本来简单真谛的东西变得复杂冗赘。
2、学生在完善人格树立理想的过程中语文教师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个教书的人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有责任使自己的课堂崇高起来,为学生成长奠定扎实的人文基础。
这是一个严肃的的课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我不会说大话,是自己的心里所想。
唯此一点,善莫大矣!
补充内容 (2014-8-14 13:55):
第二部分是我受孔子的启发,我在授课时与学生的对话,其为引导学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