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失的乡村文明
本帖最后由 天天 于 2014-8-3 11:36 编辑丢失的乡村文明光盐社一、水堡的地理环境圭峰山下,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被水包围,烟雾缭绕,它就是水堡。水堡的位置在碗状地形的碗底中央突出的高地上。宋村、黄堆相当于碗的高沿,水堡相当于碗底。水堡四周地下水旺盛,自流井特别多。西南的王泉、东南的葫芦泉,还有凉水潭等。主要与太平河关系密切。据《户县地名志》第71页记载,1987年前后,水堡村辖125户,610人。特产生姜、莲菜。水堡位于乡政府(现在为草堂镇)驻地西南约0.5公里。相传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前,宋村有人迁居西南侧水田中之高台上,繁衍成村,取四面环水之意,故名水堡。村北有初小一所。水堡周围的稻田属于水堡的并不多。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解放前,种植水稻时,主要是点水稻。原因是地下水旺盛,水田中部分地方是沼泽地,特别软。解放初的水堡南北长,东西短。有护城河环绕。南门是小城门,北门是大城门。小城门只能通过一辆大车,有一条曲折小路通向高力渠东边。北门是大城门,有三间到五间房宽。水堡在解放初,有村南的老爷庙,村北的土地庙,还有娘娘庙。二、乡村文明——耍戏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水堡村独特的文化。解放前,耍戏是水堡及周边村庄独有的娱乐节目。以唱为主,和小品类似,不完全相同。有时穿戏装,有时不穿。目的是助兴、热闹。解放后绝迹。耍戏与自乐班、秦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群众参与,装饰简单,剧目来自生产、生活,自导自编自演。乐器简陋,无舞台,围个圈子即可。有踏跳,带有体育性。和热鳖是否有关系?未考据。可能是水地多,仿青蛙动作活动。有御寒、取暖、娱乐的功效。有一种乐器,叫甩子,贯穿始终。耍戏中的剧目有《万花灯》讲述正月十五孩子们打灯笼情境。《妹妹回娘家》讲述哥哥把妹妹往回接。历史现实是姑娘一般在婆家不顺心,受到拘束、歧视甚至虐待。尤其富家不顺心居多。《磨豆腐》也是其中的剧目之一。耍戏很受村内人的欢迎。有时还出村演出。演出结束后,会收到响炮、点心等礼物。三、现状与抢救因为比亚迪项目,2010年水堡开始拆迁,村民散居周围村子的亲戚朋友家,给人钱让人租房,水堡人为了户县的发展做出了牺牲。2012年新房竣工后,村民搬迁,进入新房。新房在西太路转盘的东南方向。从新村出发,来到汽车站南边的路上,一直往西走。70多岁的李老师带着我们在田野里找了几个来回,问了路边在树林里打柴的二府村妇女,才确定了古水堡村的旧址。发现了一棵有近40年树林的老树,疑似桑树。李老师来到老树跟前,睹物思情,久久不能离去。最后判断出,这是他后对门家的老树。主人叫梁民良,他哥哥是平良。水堡旧址,南边是比亚迪的北围墙。村子的水泥路清晰可见,各家各户的房子已经被拆迁完毕,新的椿树长了上来。唯一遗留下来的老树因为没有木料价值,所以未被砍伐。通过老树,看到了乡村的过去。在村子南北水泥路的南端,村子的庙宇被圈进比亚迪,善男信女在围墙外搭石棉瓦进行祭祀,追思乡村丢失的文化,寄托自己淡淡的乡愁。建议新村的村干部把大树移植过去,让村民有可以寄托的精神家园。西太路转盘附近修建的草堂镇文化广场有实物无耍戏,还需要民众自发的保护固有的乡村文明。
地图
{:7_390:}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些村子被整体迁移了,应该把原来村子的相关历史记录下来。当年惠安、电厂迁移了,原来有些村子的历史就难找了。支持楼主及时的帖子。 {:7_394:} 亦稼亦穑 发表于 2014-8-3 17:58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些村子被整体迁移了,应该把原来村子的相关历史记录下来。当年惠安、电厂迁移了,原 ...
比如我的学生向某,现在住在玉蝉新向村,我在阅读2013版《户县志》时,无意中将1950年的户县地图发到网上,学生向某得知自己老家的位置——向家堡的具体位置。 楼主太有才了,膜拜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