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78岁老太上《舌尖》擀一手好面PK掉对手
http://www.lantianxian.cn/uploadimgs/20144/JPG/43381_SXRB201404210830000497223937525.jpg干柴烈火大铁锅,魏琴娃做的面热气腾腾 本报记者 叶原 摄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始热播,在4月18日第一集“脚步”中,出现了咱老陕的一道面食——蓝田裤带面。画面中,利落的擀面老婆婆让大家印象深刻,这位老人为何会被央视选中成为推介陕西面食的主角?昨日,记者前往老人家中进行探访。
十四五岁就学着擀面
新婚当晚婆家就让做面
老婆婆名叫魏琴娃,78岁,家住蓝田县厚镇宋寨村。
昨日下午1时许,魏琴娃和老伴儿宋来印正在家附近的莲菜池旁种树,满手满脚都是泥。
“快到屋,给娃倒水喝。”老人笑呵呵地热情招呼着,魏琴娃和老伴儿住在一个矮坡上,一间简单的砖瓦房兼具所有生活功能,门口是一片果园,老两口平时的活计就是经营果园。得知来意,老人说:“我还没看电视呢,就听别人说了。”魏琴娃说,她从十四五岁就开始学做饭,擀面是最基本的,因为他们日常吃得最多的就是面食。“我结婚当晚就被要求做臊子面了。”魏琴娃说,她十五六岁就嫁人了,那时当地的习俗是,结婚当晚,新媳妇就要做臊子面,不但要把面擀好,还要看刀工好不好,切的面是否够细,由于她在家学得早,这些都没难倒她。
纪录片里的“裤带面”
是和儿媳共同完成的
虽然已上了电视被大家知晓,但截至昨日,魏琴娃还没看到电视上的自己,记者用手机播放了纪录片,老人看得乐呵呵。
“其实那面是和我儿媳妇一起擀的。”魏琴娃说,去年收麦前,电视台的人来村里,说是要找年纪大的人拍摄擀面,而且要老两口都在,村里符合条件的就剩他们老两口了,后来就被选上了。但是她的右手手腕得了风湿,肿胀疼痛擀面不得劲儿,后来就带着大儿媳妇一起去了,在附近一个村子的农家院里,她和儿媳妇共同合作,完成了拍摄。
“魏婆婆麻利,饭做得好。”魏琴娃的邻居李秀真说,别看老人家年纪大,干活一点不输给年轻人。“他俩当了主角了,正好让外面的人了解我们农村的面食。”昨日,同村的贺厦叶说,她看到电视节目了,觉得很光荣,自己同村子的老人上了电视,也让外面的人了解了农村的麦子和饮食。
蓝田近几年已没有麦客
纪录片里的麦客是宁夏来的
纪录片里还出现了魏琴娃的老伴儿宋来印,他当时拿着钱给麦客结账,并请他们在家里吃面,招呼麦客们说:“咱都是庄稼人,出门人,不要客气,家常便饭。”宋来印说,谁到家里都要招呼好,家常便饭要让人吃饱。
“其实我们这儿近几年已没有麦客,这些麦客是从宁夏来的。”宋来印说,以前村里的麦田都在坡坡岭岭上,路也没修通,割麦子都靠人,家里如果人手不够就会请麦客帮忙。近几年有了水泥路,割麦时节收割机就都来了,慢慢就没有麦客了。
“就是为了还原这种特殊职业。”蓝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瑞宁说,其实蓝田没有麦客也就三四年的时间,以前这种岭区都需要麦客帮忙。这次拍摄为了还原这种职业,就从宁夏请来了几个麦客。
现场露一手
和硬醒软擀好晾一会儿大火烧两开
昨日下午1时30分,到了吃饭时间,魏琴娃现场示范了擀面。
“面一定要和硬。”魏琴娃将面粉倒在盆里,开水化开碱面,再加冷水,一点点倒入面粉中,边倒边用筷子搅拌,直到没有干面粉后,再用手将面揉成团。魏琴娃个子瘦小,揉面时整个人都在动,尤其是手腕很费劲。
和好面,她找来一个干净的塑料袋将面包裹好放入锅里,“窝(醒)一会儿,面软和了就好擀了。”15分钟后,魏琴娃拿出面团,将面团揉光滑后整形成饼状,放在案板上开始擀面。“要用包谷面做面扑(方言),不粘。”魏琴娃说着,从面的四周转圈擀起,将面团擀开后,再转圈依次擀面,直到薄厚均匀合适。
“擀好的面要放一会儿,不然下到锅里就烂了。”随后,魏琴娃开始点火烧锅,水开后将面切成3厘米宽的裤带面下入锅中,两开即可出锅。老伴儿从门口菜地里拔的蒜苗和菠菜做了配菜,加上大肉肉汤,一碗裤带面就做好了。
http://www.lantianxian.cn/uploadimgs/20144/JPG/59483_SXRB201404210830000496933347308.jpg
http://www.lantianxian.cn/uploadimgs/20144/JPG/47002_SXRB201404210830000497044187939.jpg
{:7_390:}{:7_389:}{:7_396:} {:7_389:}{:7_389:}{:7_389:} {:7_389:}{:7_389:}{:7_389:}{:7_390:}{:7_390:} {:7_389:}{:7_389:}{:7_38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