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马陵到马腾空 寻西安与“马”有缘的地方
马厂子、下马陵、马家寨、饮马池……翻开西安地图就会发现,这座城市有不少和“马”相关的地名。有些地方得名很简单,比如城墙内的北马道巷,顾名思义就是古代马走的道路;有些地方得名完全就是约定俗成,比如北关的二马路。不过也有些地方的得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因姓氏得名“马”姓是中国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五十二位。关于“马”姓的起源,最流行的说法认为它属于“赢”姓的一支,到了战国时,赵国著名将领赵奢获封马服君,国灭之后他的后人便取封号为姓。著名的“马革裹尸”将军马援,便是“马”姓中第一个青史留名的人。除此之外,因养马官职得姓和音译得姓(来源于穆罕默德首字母的音译)也是“马”姓两个重要的来源。“马”姓居民聚族而居,形成村落后便用自己的姓氏来命名村名,比如西安未央区的马家寨和灞桥区的马家村,都是因此而得名。因马政得名在中国历史中,马在战争、交通、礼仪及农业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它被称为“六畜”之首。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高度重视马政,并将其视作维护国家运转的支柱之一。而驿站则是马政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传达政令、情报的重任。作为唐代最大的驿站,京兆驿站里养殖了大量的马匹,来保障役使、出行顺利。一千多年过去了,驿站虽已不复存在,但却留下了两个与之相关的地名——饮马池和马厂子。前者是马饮水的地方,后者是马喂食的区域,两地直线距离有500米,可以想象当年驿站规模之大。因名人得名“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白居易在《琵琶行》提到的“蛤蟆陵”这个奇怪的地名,按照最为流行的说法解释,就是位于文昌门和和平门之间的“下马陵”。或许是因为白居易不懂陕西话,所以把陕西话发音的“下马陵”听成了“蛤蟆陵”。那么下马陵是怎么得名的呢?据唐代人韦述考证,大儒董仲舒的墓葬就在这里。董仲舒是汉代大儒,曾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于尊重,汉武帝每次到这里都会下马步行,故而这里得名“下马陵”。因地形得名提到位于西安东南郊的马腾空,包括西安本地人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搞不明白这里为什么要叫这样一个名字。有传说称,这里得名“马腾空”,完全是因为李世民的坐骑曾在这里腾空一跃。不过按照当地给出的解释,现在叫“马腾空”完全是演绎出来的结果。这里本名马头原,完全是因为像马头而得名,到了隋唐时期,开始称马头空,或者马头埪,直到清末才演变成马腾空。(西部网) 探究地名,是一非常有趣的事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