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地名考之马营村
户县有三个马营村,即位于人民路的东马营、西马营和位于涝店东北的马营。位于人民路的马营,历史明确记载,隋朝末年,平阳公主散资聚众,响应父亲李渊聚兵起义,驻兵于陈兵坊,据传此地为牧养军马之地,故名“马营”。到清朝年间,居住规模扩大,形成东、西二堡,按方位分为“东马营”和“西马营"。清乾隆四十二(1777)年《户县新志》乡村栏有"马营东、西二堡"的记载。涝店的马营,位于涝店东北三公里。据传,早年此地曾为军马营驻扎地,后居人成村,故名“马营”。具体何年何人何故在此驻军,史野均无记载。什王村明朝弘治十一(公元1498)年铁钟铸记的“马营”,应该是这个马营。曾经,这个村特产的蒜很有名,解放前后,就有“余姚的辣椒,马营的蒜,渭曲坊的红芋担百担”的传说。{:7_381:}{:7_381:}{:7_381:}{:7_381:}{:7_381:} {:7_396:}{:7_394:} 余下火车站的东边还有一个“马营”,以前人们都把余下火车站叫马营火车站 。这样,户县一共有4个马营 {:7_360:} 本帖最后由 靳应禄 于 2013-12-24 06:53 编辑
为了准确,我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马营,与楼主、楼上商榷。
户县有三个马营:以方位区分,位于余下的这个马营习惯叫上马营、南马营;位于人民路旁的这个马营习惯叫下马营、北马营,分东、西村;位于涝店的这个马营习惯叫西马营。
上马营,相传前唐李克用曾在此设兵营而得名。
在余下地面,人们习惯把余下汽车站叫余下车站,而把余下火车站叫马营车站。何以如此?原因是845厂(惠安厂的第一厂名)筹建之初,因为火车站就在马营村,便以马营称谓,当正式命名时——尽管该火车站属845厂所有,但仍须报铁道部审批。因马营一名重叠,才变更为余下。
{:soso_e181:} “亦稼亦穑”没有搞清楚 靳应禄 发表于 2013-12-24 06: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了准确,我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马营,与楼主、楼上商榷。
户县有三个马营:以 ...
好,支持老靳的说法。能引起争鸣,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7_381:} 靳应禄 发表于 2013-12-24 06: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了准确,我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马营,与楼主、楼上商榷。
户县有三个马营:以 ...
位于余下火车站东南侧的马营,确实正如靳应禄先生所言,据传是唐朝末年李克用的骑兵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明朝万历十九(1591)年草堂寺铁钟铸记的“马营里”,指的就是这个村子,清乾隆四十二(公元1777)年《户县新志》记作“南马营”,以区别于位于人民路的“东、西马营”和位于涝店北的“北马营”。再与靳先生商榷,还请指正。 亦稼亦穑 发表于 2013-12-24 12: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位于余下火车站东南侧的马营,确实正如靳应禄先生所言,据传是唐朝末年李克用的骑兵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 ...
楼主谦虚。不敢谈指正,幸好有网络,大家才有讨论的机会。我本人是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研究方言、民俗久矣(集子已待出),只是希望相对准确些。户县不是有过把凿齿叫成卓儿、把玉蟾写成玉蝉的教训嘛!
同意楼主“四个马营”的称谓。{:7_396:}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