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 发表于 2013-5-7 22:32:22

甘肃卫视《坚持》:黄河之子


  他的家庭曾经是当地显赫的医学世家,但他却独辟蹊径,宁愿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曾和很多院士一起站在了国家科技奖的领奖台上。他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竟史无前例的应邀担任欧盟第六框架计划项目中的中方主持人。他从村庄的田间地头起步,一步步成为赫赫有名的超高产育种专家。从农民到科学家,这条路他默默坚持走了45年。他就是甘肃卫视《坚持》节目主角沈天民。
  http://img142.poco.cn/mypoco/myphoto/20130507/16/54836419201305071630381779013290130_001.jpg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填饱肚子一直是许多政治家经天纬地的出发点。1968年一位生长在黄河岸边的河南小伙为了不让乡亲们挨饿,毅然放弃了当医生的机会,决心返乡务农,搞小麦良种开发,从此中国的麦田里便上演了一段近半个世纪的传奇。这位河南小伙叫沈天民,那一年他20岁。
  1949年8月,沈天民出生在河南省兰考县爪营乡樊寨村的一个中医世家。少年时代度过的吃苦挨饿的日子让他终身难忘。1965年沈天民初中毕业后,开始跟着父亲学医生,但很快他开始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打了问号。“看病是为了自家人能吃饱肚子,可是老乡们啥时候才能吃饱肚子?”经过一番思索,沈天民领悟到:“当医生只能治病,可农村最需要的是治贫啊!”
  1966年,兰考县乡的农业技术员到樊寨村驻队,带领樊寨村搞良种培育,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提高产量,沈天民搞农业科研的激情被“点燃”了。他开始跟着技术员学习育种知识。1968年,樊寨良种场成立,并成为兰考县、乡、村三级繁育的良种场。
  http://img142.poco.cn/mypoco/myphoto/20130507/16/54836419201305071630381779013290130_000.jpg
  “文革”十年,对国人来说是一场浩劫,对樊寨和沈天民来说,却是“成长”的十年。“文革”开始后,县、乡农业技术员为了保存图书资料,将自己有关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都转移到樊寨村,这成了沈天民“充电”的好机会。他一头扎进村里简易的图书室,如饥似渴,汲取知识的甘露。在学习实践过程中,20多岁的沈天民总觉得知识不够用,中国农大、浙大、河南农大、西北农大、新疆农学院等各大研究所,他只要知道个专家名字,就给人家写信求教,没想到,这些专家都非常热情,都很快回了信,有的还寄来了他想要的新品种,这对他进行杂交育种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帮助。
  1976年,经过6年的反复试验,他培育的小麦良种亩产达到了300公斤。1978年,他培育的小麦亩产突破了500公斤。2012年6月“兰考198“创造亩产最高纪录812.8公斤,在国内首次突破了亩产800公斤的纪录。
从英姿勃发的少年,到华发尽染的老者,沈天民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无怨无悔地走了45年。从漫漫长夜的无尽守望到日升东方,他对那片黄土地始终饱含深情,他是虔诚的麦田守望者,在广褒无垠的原野,他厮守着那份忠诚。他是黄河的儿子,他以博大的胸怀和无穷的探索继续攀登科学的巅峰。

想飞的驼鸟 发表于 2013-5-8 08:03:01

{:5_332:}

草堂人 发表于 2013-5-8 08:19:54

{:7_360:}{:7_381:}

maahp 发表于 2013-5-8 09:12:59

{:7_389:}{:7_39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肃卫视《坚持》:黄河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