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315打假第一案:全景公司造假黑幕大揭底三
以下内容均转自:昆山汽车网315打假第一案:全景公司造假黑幕大揭底三
欺瞒了很多豪车车主,还在阴暗处讥讽着消费者的智商
央视315打假曝光的全景公司伪劣产品中有一个镜头引起了不少疑惑,第一次2260克钢球4米自由落体砸击时,钢球瞬间击穿了贴膜后的汽车侧档玻璃,第二次砸击另一块贴膜玻璃时钢球并未击穿,将已经击裂的贴膜玻璃翻过来,让钢球直接砸击贴膜面,钢球连薄膜都未砸穿…。
全景公司似乎认为这个未砸穿的镜头是根救命稻草,不遗余力地做出所谓质疑,首先质疑央视去检测中心检测的贴膜时间不够,声称需要贴膜一周后他们的薄膜才能发挥功效;第二,这个未砸穿的镜头就说明了全景圣罗膜的防护功效。
当时提供技术顾问支持的专家,向我们解释上述怪异现象时强调,当时使用的检测装具不适当是造成这种矛盾结果的主要原因。把一个面积为检测样品四倍以上的侧档玻璃实物,摆到用于砸击300X300毫米试验样片尺寸的检测架上,本来就不大有科学性,这时检测架在侧档玻璃的中间部位,起到桥梁拱面支柱的作用,而实际玻璃安装和使用时,只是最边缘得到支撑,受冲击的部位周边并无支撑物。这样在受力点附近支撑,再加上侧档实物玻璃明显的拱形曲面结构,贴膜玻璃在受力后首先有大幅度变形机会再加上承力点周边有相当于拱桥支柱作用的小方架框的支撑,大幅度提升了受检贴膜玻璃的抗贯穿能力,所以出现了始料不及的第二块玻璃未击穿的情形,但这与实际情形基本上没有对应之处,未击穿也不说明全景公司的产品就达标了。
为了让记者有切身体验,一家专业单位现场重复了当时的落球砸击情形,他们使用和全景公司声称的警用特种膜一样厚度的薄膜,贴在厚度为3.85的一汽大众轿车侧档玻璃上,贴膜侧档玻璃摆到检测300X300毫米样片的支架上,然后用2260克钢球4米高度自由落体砸击,果然不出所料,两块贴膜侧档玻璃,一块一下砸穿,一块未被击穿,甚至再落第二下也未被击穿。专家解释说,这样检测的结果,水分是100%,至少放大了一倍被检测物的抗贯穿指标。针对记者以“当时检测中心办公室的吴主任说,这样未砸穿说明被检测样品是符合警车防暴玻璃指标是合格的产品”的说法,长期研究玻璃安全膜产品,曾受邀担任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安全膜专题片技术顾问的龚报钧博士说道:不客气地讲检测中心的领导表态欠科学,之所以国际标准和国标都将300X300毫米的样片作为标准检测尺寸,是因为玻璃之类的片材在这个尺寸上检测出的强度指标最科学,比之大,比之小的尺寸所检测出来的数据,都不能真实反应材料本身的性能指标。当实物侧档玻璃的面积大出标准检测试样四倍,而且在中间部位支撑时所做出的正面检测结果,完全不能有任何定论。相反地,如果这时是一下贯穿了,则勿容置疑地说明试验物远不能达到指标要求。
不大懂材料和力学的记者看起来一下子是很难听明白个中道理,不过看看实地演示还是能看明白的,记者到了其他品牌安全膜施工中心,用贴了和同样厚度即6mil安全膜的3.85厚度300X300毫米玻璃样片给记者做了同一高度的落球砸击试验,确如专家所言,钢球瞬间就砸穿了贴膜玻璃。想象一下,遭遇危险事故时,贴这样的安全膜有什么用?
记者从全景公司拿到的一本全景公司印制、外观颇有档次的厚厚的产品手册,有几组对比数据非常引人注目:全景公司将自己的各型产品的指标都与其他品牌(以某顶级国际品牌称)做了对比,其中有一项全景公司引以自豪的指标是:全景公司的安全膜自身抗穿透强度,都远高于“某国际顶级品牌”,如全景公司的警用特种防暴膜,抗穿透指标是85公斤,而“某国际顶级品牌”才16公斤。
“这不就直接说明了全景公司的产品无法逃生嘛!薄膜本身的抗穿透指标都达到85公斤了谁还能砸破薄膜从里面逃出来”?一旁观看试验的某品牌薄膜的业务经理,一语道穿玄机。
记者感到阵阵寒意:这薄膜抗穿透强度明明是个负面指标,却被全景公司当成领先优势并且直言不讳地告诉消费者。有多少豪车车主是奔着全景公司这“远高于某国际顶级品牌的卓越性能指标”去的,多少人对其宣称的“以色列军工技术、国际上尚无第二家、唯一获得汽车厂推荐”等信口雌黄信以为真。怪不得央视节目的解说词这样说:它欺骗了很多豪车车主,还在阴暗处讥讽着消费者的智商。
{:7_368:} {:soso_e11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