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网民认为执法司法腐败是依法治国最大障碍
编者按:2013年全国两会前夕,2月1日,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第12次联合推出“十大热点问题调查”。自2月19日起,人民网对网络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精选网友留言,分析调查结果并进行解读。“两会调查”结果和网友留言将通过多种方式送至相关部门。敬请网友持续关注、参与并提出建议。2013年两会调查入口人民网北京2月26日电(记者 刘茸)2013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分别于3月3日和5日在北京召开。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就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调查。截至2月26日8时,已有近76万网民参与了调查,在2013年最受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前三分别为“社会保障”、“反腐倡廉”和“收入分配”。关键词“法治中国”名列第八,这也是这个词第一次进入两会调查热词候选名单。过去几年的两会调查中,涉及法治的关键词和排名也几次变动:2009年,“司法公正”和“依法行政”分列调查第九、十名;2010年,“司法公正”居第八位;2011年,“司法公正”冲高至第二名,与此相关的“民主法制建设”则位居第十二名;2012年,与法治相关的关键词未进入前十名。在本次“法治中国”分项调查中,60%的受调查网民认为,实现依法治国的最大阻碍是“执法司法腐败,权钱交易”,投票数第二多的则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20%的人选择此项。至于形成“官大于法”现象的原因,多数人将票投给了制度因素,即“体制机制问题,缺少监督”,其次则是观念问题——“权大于法的观念仍有市场”,两者的得票率分别为36%和25%。对近年来群众维权意识高涨的现象,多数受调查者认为是“好事情,说明群众法律意识在强化”,此项得票率高达90%,仅有7%的人忧心“片面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责任”以及“导致社会矛盾大幅增加”的后果。而对于媒体涉及司法公正的报道,56%网民认为“不客观,只报道成绩,忽视问题”,得票其次的是“不够专业,对问题的解读有偏差”,与其得票数相近的分别是“存在以舆论干预司法公正情形”和“客观,既报道了成绩也突出了问题”,以上三项分别得票14%、12%和11%。网民:建立法治中国是最根本的问题两会调查关键词均针对焦点问题设置,每个问题都得到大量网民的关切。而针对“法治中国”关键词的留言中,不少网民认为,在诸多问题中,这一项关系的是最根本的问题。122.143.8.★ 如果不能依法治国的话,一切将无从谈起。60.217.232.★ 没有公平的法治,就没有任何公平保障。114.243.68.★ 所有问题中最根本的是如何建立法治中国。118.123.2.★ 真正落实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国家定会繁荣昌盛。223.87.1.★ 如果没有法治,任何的政治许愿都是虚假的。法律面前如果不能够做到官民一致,国家还是权贵的天下。218.8.51.★ 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国策,不论官高权重,上到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下到黎民百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管是谁,只要违反了法律就坚决追究,坚决废掉以权代法、以罚代法、以党内处罚和行政处罚取代法律,以保证在全国上下法制的清明和公正。网民:立法、执法应当“接地气”对老百姓而言,“法治中国”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每个人心目中或许都存在不同版本的“法治中国”。留言的网民多从最熟悉、最切身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不少网民都提及,我国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并不在少数,而根本问题在于它们是否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是否能真正发挥效用,又是否切实得到执行。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首先从“接地气”开始。101.71.11.★ 当前应从制度上找到解决问题根源。头痛医头肯定不行。114.80.142.★ 应该让信访部门收集归类的大问题反映给法院部门依法处理后再反馈给信访部门答复信访人,这样做有法律依据,信访人也明白。无论上访人还是接访人,请在法律法规内积极活动,维护合理合法权益。123.150.197.★ 制订任何一部法律,要充分深入基层,了解实际。一些专家应当在立法前,到广大民工中走访,听取他们的意见,看他们是如何评价相关法律规定的。如果一个法律规定被他所保护的公民不知晓或不理解,那这个法律的制定与否也就没有实际意义。59.175.130.★ 上级每制定一项法律政策,一定要注意下级是否切实履行了,不要一直强调立法,现在法律不是少,而是真正执行到位有几个,上级部门又没有真正的暗访,为什么很多暗访,还没有到下边,下边就已经发通知要注意了,说到底上边工作作风漂浮,他不走漏风声,下边又是如何知道的?网民:信息公开透明是保障监督的根本还有不少网民呼吁,阳光下才能有正义,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对法治最强有力的保护,不仅能够打击作恶者,也能让进步和正面的信息广为流传、受到信任。59.175.130.★ 推动法治透明和律师的权益保护。61.160.226.★ 常看到地方有出台违法红头文件的报道 却看不到有个人或集体为此承担责任,长此以往怎么能有法治中国。123.235.32.★ 法治中国的实现要靠法制教育的普及,同时要让广大人民认可法律的公平公正。111.161.38.★ 加快中国的法治建设,刻不容缓,多一些法治,少一些人治,让“法”管理中国的方方面面,真正实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法治中国进程:成就巨大 任重道远2013年2月25日,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发布2013年《法治蓝皮书》,指出继2011年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建成以来,立法工作重心从填补立法空白向制度完善、提高立法质量转变,更加重视立法公开和公众参与;而法治政府建设方面也在继续加速,着力提升政府管理的规范化和透明度,压缩行政成本,探索政府职能转变路径,但廉政制度的完善和对公权力的监督机制仍旧任重道远。法治蓝皮书指出,立法方面的进步包括:立法公开呈常态化趋势,法律法规出台前,向社会公开草案,并预留一定时间给公众提出意见建议,已经成为立法的必经程序。各界参与立法的程度正在逐步提升,各类法律法规规章的草案基本上都已经做到公开征集意见,公众参与较为踊跃。而缺陷则包括清理滞后、公开不到位、公众参与度参差不齐等问题。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国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多项行政审批、下放管理层级、减少审批部门和合并审批项目。各级政府继续加强行政经费支出管理,财政信息公开趋于细化。与此相应的,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仍有待提升,行政职能职权的科学配置仍须加力,而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和不到位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并且,政府应将管理与尊重、体现公众意愿有机结合在一起。司法方面,各级司法机关继续致力于提高案件审判质量,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要求规范司法解释工作。启动了铁路运输法院改制,司法公开工作也在进一步推进,如首次确认了公众查阅裁判文书的权利。但司法机制与观念仍存在顽疾,司法腐败、舞弊枉法以及冤假错案仍时有发生,“信访不信法”的观念还大有市场。司法机关的公开力度还难以适应提升司法公信力的要求。政策背景2013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说,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2013年1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要求,全国政法机关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从严治警,坚决反对执法不公、司法腐败,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政法工作亲和力和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进。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法委提出,2013年将推进劳教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四项重点工作,全力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并提出“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2008年发布的《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显示,我国七个法律部门中社会法只有17件,仅占整个法律体系的7%左右。同年,吴邦国在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领域立法,继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立法。”此后,人大立法工作开始偏向社会领域立法。2011年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来源:人民网
{:7_389:}{:7_389:} {:7_390:}{:7_390:}{:7_390:}{:7_390:}{:7_39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