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薄云天的关羽
本帖最后由 老玩童 于 2013-2-27 07:19 编辑关羽的“义”体现在义释曹操这一情节里,《三国演义》对关羽的心理变化描写非常细致,整个过程写得也合情合理。当然今天看关羽义释曹操这件事,还有两种意见:一种说关羽放走曹操,确实是以私废公,背离了忠义,甚至说他敌我不分,丧失立场等等。以我们今天的道德标准也可以那样去评价。但是另外有一种意见认为: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所以关羽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我觉得在当时那样一个群雄逐鹿的历史条件之下,关羽这样做,不应被过多地责备。 关羽的儒雅在《三国演义》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展示了他很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关羽喜欢读《春秋左氏传》,在裴松之的《注》里讲了,在别的史传里面也提到了。《三国志平话》写他喜欢看《左传》,而且每看到乱臣贼子传的时候,他就很生气。《三国演义》也写了他喜欢读《春秋》。正因为这样,关羽的勇和别人的勇不太一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里边。所以张飞的勇,总让人觉得有点儿粗,而关羽的勇就显得有点儿雅。 《三国演义》既写了关羽的美德,也写了他的缺陷,后来写了他的死,这是一个悲剧性色彩很浓的结局。当时他镇守荆州,荆州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他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最初是诸葛亮亲自坐镇荆州,关羽和张飞是副手,可见荆州这个地方与众不同。后来庞统死了,诸葛亮赶紧进川,就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关羽。交任务的时候,书里面有一段寓意很深的对话。诸葛亮问关羽:如果曹操来攻,你怎么办?他说以力拒之。又问,如果曹操和孙权一起来攻怎么办?他说分兵拒之。孔明说,如此荆州危矣,于是当场送了八个字:“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关羽说记住了,但是后来他忘了。结果败走麦城,被东吴俘虏。他被围困时,诸葛瑾曾劝他投降,可关羽表现得大义凛然,说,我主以手足那样待我,我哪儿能够背义投敌啊?如果城被攻破,我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结果被杀了。
{:7_389:}{:7_389:} 我画的关羽:
{:7_390:}{:7_390:} {:7_390:} {:7_396:}{:7_396:}{:7_396:}{:7_396:} {:7_396:}{:7_390:}{:7_394:} 燕杰 发表于 2013-2-27 07: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画的关羽:
{:7_390:} {:7_389:}{:7_389:} 我的看法:第一个关习骑马画的好。关习放曹操还有另种说法:其时天下尚未定局,刘备立足未稳,若杀曹操则无人可制约孙权,诸葛亮预算到这个发展趋势,内心故意安排关习去放走曹操,故让关习在华容道等候。这样可一举两得。一是让曹操继续在北方威胁孙权,使其不会对刘备用兵,好让刘备取西川无后顾之忧;二是让关习卖个人情,借机以"军令状"刹其骄傲之气便于指挥,此可谓"一箭双雕"之功。当时若派张飞去华容道,则曹操必死无疑,而天下孙权势力最强大,刘备危也。另,第二个关习画像,可命名为"出五关斩六将"合适。因为"单刀赴会"是渡船过江的,没有骑马。妥否?请参考。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