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 发表于 2011-6-24 08:54:40

关中蓄势:能否突破十强县“平地”?

关中蓄势:能否突破十强县“平地”?陕西日报
2011年06月24日






  装备制造业成为关中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资料图片

  县域经济发展如何突破资源禀赋和能源经济的怪圈,关中给出了完美的答案和范例。

  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晓光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要考核31个指标,在指标体系里,不光看“块头”,还要看结构,经济好不是唯一标准,民生、城镇建设和环境等综合因素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中,经济发展指标占了9项,经济结构指标占了5项,生态环境指标占了4项,而涉及民生的社会发展指标占了13项。我们可以看到在“十强县”考核指标更加科学合理、县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源不断减少的大背景下,关中各县的发展路径无疑更加坚实和稳健。

  如果注意观察,在历年的陕西“十强县”评比中,陕北的格局基本稳定,而关中除高陵已经蝉联四届外,榜单中的其他几席曾分别在户县、凤县、凤翔、彬县、韩城等县市中更替,经济学界有人据此认为,关中已经成为陕西县域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

  1、注重经济发展更重产业结构

  彬县是2010年度的十强县榜单中的新秀,在省统计局给出的上榜理由中有如下表述:彬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挖掘资源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坚持“工业强县”战略,抓园区、抓项目,全县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8户,2010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工业对GDP贡献率达到72.5%,连续六年GDP增速保持在20%以上。再加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2795元和1018元,新农村建设全面实施,城镇开发建设卓有成效,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为彬县创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在能源强县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协调发展,如何在经济发展后让全县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如何在发展中兼顾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些事关全局和根本的命题,曾经也是彬县县委书记李建民长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能源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怎么利用,却是个大问题。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彬县始终坚持把循环经济作为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实行资源梯次开发,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成了《朱家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彬县煤化工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切实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夯实工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基石地位,彬县坚持把培育和壮大骨干工业企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富民兴县步伐的关键,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努力扩大“以工哺农”范畴。按照“煤炭强基、转化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思路,先后完成了下沟、水帘洞、火石咀等6座煤矿的技术改造,充分挖掘了工业经济的发展潜力。2009年,全县原煤产量较2006年翻了一番多。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72.57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70.1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4.3倍和4.8倍。

  为了建立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彬县不断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向三产转移,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2009年,全县非公经济组织发展到8421户,实现增加值28.89亿元,是2006年5.5亿元的5.3倍。正是这种协调发展的格局,让彬县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人均收入和城镇化建设方面得分不少,一举迈进“十强县”。

  对于地处秦岭深处的凤县来说,已经连续两年进入陕西十强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也是凤县发展成就突飞猛进的一大主因。曾经的凤县矿产资源和生态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80%以上来自矿山企业。但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经济结构的单一性,也为凤县的今后发展埋下了隐忧。加快县域经济结构的转型,成为凤县执政者的共识。调整了产业结构的凤县,以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为契机,走出了一条绿色的发展之路,不仅给全县百姓带来了发展的实惠,还让凤县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明星县。

  2、培育幸福,倾力民生投入

  凤县和彬县能成为“十强县”,各有各的特色,但是对于民生的倾力投入是二者胜出的共同特点。

  省统计局副局长张晓光称,彬县是首次成为“十强县”,也实现了咸阳市“十强县”零的突破。“它能进十强,不仅是经济发展,对于民生事业的重视相当重要。”

  彬县位居北五县,历史上以穷山恶水闻名。

  对于最贫苦村民生活的关照,成为了彬县加快推进农村民生工程建设的重点。“十一五”期间,彬县以水、电、路、讯、房为主的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24.6亿元,建成绿色家园新村24个,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46公里,建成农村人饮工程140处,改造农村供水管网730公里,解决了11万人饮水困难,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改造了14个乡镇的农村电网,架设杆线2827公里,保证了农村用电安全。全县村村建成信息服务站,发展有线电视12543户、互联网用户5769户。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支持小城镇建设。先后完成了16个乡镇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修编工作,建成了龙高仿古建筑镇和香庙徽派建筑乡,15个乡镇街道排水工程和5个乡镇专业市场已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列支2000万元,启动实施了龙高、北极等5个乡镇住宅小区建设,首期将建设4个居住小区,鼓励引导农民进城落户,规划建设多层住宅30栋860户。2010年上半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28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99元,增长16.7%,增速均位居咸阳市第一。

  凤县则更是以他们大力推行的民生财政成为十强县中的亮点。“三告别”、“211”住房保障工程,使5000余户农村特困群众和灾后重建户全部迁入新居。而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乡统筹的大病报销比例,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等,无疑更增加了百姓的幸福指数。2010年,凤县财政总支出53532万元,其中用于民生和社会保障的28806万元。2011年,凤县财政计划安排58446万元,其中32220万元用于民生和社会保障,增长趋势将保持在11.8%以上。

  至于已经连续四年进入陕西十强县的高陵,在民生方面比的不是投入,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作为省市两级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县,高陵走出了一条在全国都具有示范效应的统筹城乡发展路子。全县非开发区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100元,开发区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60岁以上老人每月150元,全县参保率达95%以上,促进了几千年来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政府养老模式的变革;按照“城中村融合、城边村并入、小村并大村“的模式,抢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机遇,先后启动了城中村、城边村的无形改造工作;率先在泾渭镇陈家滩村启动了全省首家户籍一元化制度改革试点,将全镇8个行政村4.4万余人一次性转为居民户口;成立了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配套政策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发放贷款2500余万元,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有无资金的难题;成立了全市首家服务“三农”发展的西安高陵阳光村镇银行。率先在全省启动了以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所有权为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这种变输血为造血,变简单补助为政策引导,变给投入为给动力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高陵民生的一大特色。

  3、厚积薄发,突破十强三席

  在陕西县域经济监测排行榜中,前10名中陕北占据七席,关中仅占三席,而在第11到20名中,陕北仅占三席,关中占据七席,分别是韩城、兴平、凤翔、岐山、户县、三原、泾阳。

  这个数据充分说明,在陕西的县域经济中,关中底子很厚,潜力很大,因为十强县不只是拼经济、拼速度、拼总量,更要拼环境、拼结构、拼人均。就目前陕西的“十强县”来说,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走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是今后需要坚持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在考核指标更加科学合理、县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源不断减少的背景下,关中强县的发展路径无疑更加坚实和稳健。

  对于传统意义上一直是陕西经济发达地区的关中来说,瞄准十强县,已经成为各自发展的动力和目标。

  省政府参事、陕西行政学院教授曹钢认为,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要走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子。一方面推动经济结构由农业型为主向非农型为主转变,另一方面用工业化、城镇化带动、装备、支撑、提升农业现代化。我们的初步设想是,关中地区要大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化、精细化、产业化水平,形成绿色、高产、高效化发展;工业以装备制造和高端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强化自主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力和规模化水平;城镇建设以“一体化”为目标,在强化西安等大、中城市辐射能力的过程中,建立大关中网络化城市群,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壮大县域经济。

  虽然以农业为主,但是关中因为有着紧邻西安的优势,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也有着飞跃的发展,特别是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有着陕北和陕南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西安周边的兴平、户县、三原、泾阳等县区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优势。比如兴平依托现代装备制造、化工、食品三大工业园区,壮大装备制造、化工、食品三大支柱产业,确保三大园区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大关。户县也在抓住与高新区合作共建的机遇,举全县之力,做好草堂基地建设服务工作,主动承接高新区的辐射,力争重返十强县。在2010年31项县域经济监测考核指标中,韩城有19项指标退位,除个别总量指标维持原位,大部分速度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社会发展和环境指标位次后退,但依然占据着十一位的位次,距离十强一步之遥。

  依托大关中的区位优势,在“十强县”的大名单中关中还会不断给人惊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中蓄势:能否突破十强县“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