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 发表于 2011-6-24 08:40:41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需构建长效机制

  新华社信息西安6月23日电(记者许祖华)2011年全国将有660万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比2010年多30万。记者近日在西安部分高校就毕业生就业进行调研时了解到,虽然今年到高校的招聘的用人单位有所增加,但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陕西省部分高校师生建议从国家到地方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长效机制,使毕业生能够"下得去,留得住"。   ――就业市场回暖 用人单位需求增加   据陕西省教育厅介绍,2011年陕西省高校应届毕业生约为28.8万人,毕业生人数比去年的26.5万人增加2.3万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据了解,今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中,本科生12.3万人(去年114865人),高职(专科)生14.3万人(去年129045人),研究生2.2万人(去年21436人)。   据西安一些高校老师分析,今年传统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对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回暖趋势比较明显,理工类学生就业的机会增加了不少,相比之下,偏文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虽有所好转,但仍有部分专业的学生较难就业。   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就业办公室主任倪伟介绍,今年,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时间安排明显前移,提前开展招揽人才大战,部分用人单位去年9月上旬就开始安排招聘会事宜;二是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复苏,2011年来校的用人单位在去年用人需求爆发的基础上,招聘计划依然保持较大的数量,福利待遇优厚; 三是国家重点单位、科研院所等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大增,尤其以科研院所招聘高层次人才的愿望比较迫切;四是来校新单位数量增多。据初步统计,今年来校招聘的单位中有30至40%是新单位,其中以中小企业为主;五是招聘模式多样化、行业组团、地区组团"打包"的招聘模式增多。同时,许多用人单位的招聘形式更为灵活,流程进一步缩短。尤其部分新单位的招聘活动采取速战速决的形式,对学生的考核不再拘泥于过去的笔试、一面、二面等,招聘效率很高。   倪伟说,目前已有1800多家用人单位来西安电子科大进行招聘活动,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也有所增加。目前,本科生的签约率比去年同期高5到6个百分点。就业比较好的专业主要是学校的特色专业,如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和自动化等,就连往年就业形势不太理想的管理、金融、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就业形势也好于往年。   西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杨宏亮说,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渐消退,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也逐渐复苏,今年进校招聘的单位无论从数量、质量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据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介绍,今年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不错,目前本科生的就业率已超过81%,研究生的就业率已超过91%。   截止目前为止,西安交大共有382名本科毕业生和1049名毕业研究生选择到西部12省区就业;有144名本科毕业生和267名毕业研究生到中部地区就业。  ――毕业生择业渐趋理性 基层就业学生稳中有升   记者从近日一些高校举办的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了解到,大学生就业渐趋理性,在择业时更加务实。   西安交大动力工程研究生韩彦宁今年毕业选择了位于甘肃兰州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签订这份工作之前,她确实在西安这边也有相关的工作,也收到过其他城市相关工作的offer,但由于不是和自己心里所向往的工作环境、方式,就放弃了。   韩彦宁说:"我很赞同大学生多在中西部发展,中西部的工作环境虽然没有南方沿海城市的繁华和各种物质精神诱惑,其实是很适合科研发展的,待遇一般是和当地的生活水平相适应,并且随着国家投入的力度加大,未来发展也会很迅速,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本科生刘智选择了西安大唐户县第二热电厂。工作地点虽然在县城,可这家企业的规模并不小,也拥有较乐观的发展前景。刘智说"这份工作的环境比较艰苦,第一年要常在噪音十分嘈杂的现场里作业,底薪也比较低,但我不怕吃苦,相信熬上几年就能越来越好。"   西北大学有超过半数的毕业生选择留在西部省市,2005年以来,支援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等偏远贫困地区的毕业生超过400名。西部计划、农村教育硕士、各省市选调生等基层就业项目人数也逐年增加。   2010年9月至12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覆盖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等学院的大三、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就业规划、就业期望、就业心态、自主创业、就业竞争力、对国家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等35个问题,基本涵盖了整个就业工作过程的各个时间节点和具体环节。   调查结果显示,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较为客观,就业心态趋于平稳,就业选择趋于理性,就业期望和诉求基本合理。   在"学生毕业后的打算"的统计结果中,有34.29%的学生准备就业,有45.67%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并都在积极为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做准备。其中,学生选择深造的理由是认为本科生就业相对困难,起点低,收入低,而结合自身实际,继续深造也能够提高学历层次,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也表明,学生对现实形势有了客观的了解,对自我规划的要求较高。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企业性质选择上,选择私营、民营企业和外资、合资企业的学生比例为53.98%,选择国企和事业单位的比例为43.65%,女生选择国企和事业单位的比例更高一点,此现象表明,目前大学生在选择企业上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就业心态趋于现实,更多的想在挑战中锻炼自己,女生考虑到各种因素,更希望生活和工作趋于稳定;由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业设置特点,选择IT、高科技行业作为最向往的行业领域的学生比例高达59.64%。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高年级本科生在面对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问题上,已经趋于理性,把工资报酬作为第一考虑因素的学生比例仅为27.37%,更多考虑的是行业前景和发展机会,这也表明目前学生的薪酬期望值有所下降,能更长期的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规划。首先考虑的前三大因素的先后顺序表现为:行业前景>工资报酬>个人喜好。   据了解,虽然学校坚持以政策为引导,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人才稀缺的地区就业,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最希望就业的区域仍然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等发达地区,所占比例高达61.66%,然而选择中西部地区的学生仅占9.92%,面向基层、中西部就业的引导效果不是很明显。   近年来,国家、省市和学校一直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就业,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北京、上海竞争和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但仍有57.61%的学生表示愿意去这两大城市寻求机会,其他比例比较高的是深圳、西安和广州。因此,构建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长效机制已经成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当务之急。   ――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构建长效机制   大学生就业难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社会问题。缓解大学生就业矛盾,政府责无旁贷。为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国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政策,如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工作、到中小企业就业、参与科研项目、进行自主创业等。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矛盾,促进了大学生就业。   国务院近日就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下发通知,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   对此,陕西部分高校师生认为,这些措施对于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针对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实,政府、学校和学生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政府应该增加投资,加大基建投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为就业提供良好的宏观形势。增加事业单位国企招聘人数,增加科研岗位,鼓励企业并提供优惠政策,补助企业招收毕业生。努力拓展更多的工作岗位,扩大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为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工作营造氛围、疏通渠道、创造条件,清理影响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取消落户限制,落实就业扶持等政策。 注重舆论引导,切实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西部就业,解决结构性矛盾。政府应加大行政机关对有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录用比例。中央直属机构中县级以下基层职位主要招录高校毕业生,改善基层机关公务员队伍结构。对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职位的分数线予以倾斜,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边远地区去。   学校应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进行适当调整。目前大学生的的供给结构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结构还不相适应,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轨。所以在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期,学校要审时度势,及时做好专业设置的适应性调整和改革工作,发展社会急需的新专业,与时俱进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招生、培养、就业的统筹机制,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不断适应社会需求。   教育引导学校毕业生"顶天立地",到国家需要的重点单位、到西部、到基层就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学校的品牌建设和知名度,也关系到毕业生本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   学生则应转变自身就业观念,适应市场需求。当前,大部分学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自我定位不准,择业期望值过高。这种不正确的大学生就业观直接影响了自身求职择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制约择业和就业的合理性及有效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立足现实,根据自身情况,转变就业观念,做到先就业后择业,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等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克服依赖心理,走出择业误区。无论是国企、外企还是民企,都各有利弊,乐观看待积极的一面,择业也不应过分集中在发达地区,应该在基层和中西部地区磨练自己。(完)  来源:http://www.sn.xinhuanet.com/2011-06/23/content_23084763.ht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需构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