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烈精神 东索村不曾忘记(组图)
http://photocdn.sohu.com/20110523/Img308226150.jpg
石碑上留下当年战斗的弹痕。
http://photocdn.sohu.com/20110523/Img308226152.jpg
图为东索村关工组的老同志们商讨纪念馆修建工作。
听说记者采访烈士纪念馆,东索村关心下一代小组的老人都来了。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石鼎足老人已经86岁了,年纪最小的石志瑞,今年也有73岁了。他们都是修建烈士纪念馆的发起人。
石志瑞原先在五竹乡教委工作,如今退休在家。说起当年修建烈士纪念馆的事儿,仍然历历在目。
1993年,在五竹乡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协助下,东索村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小组,小组里9位老人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几经商议,大家认为东索村的革命斗争历史,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要传承,首先要做的是让每一个村民了解那一段光辉的历史。而要了解,就必须把先烈的业绩展示出来,让英魂得到安慰,让村民有一个学习、瞻仰烈士的具体场所。
1994年,东索村关工小组决定,以“5·11惨案”遗址关帝庙为基地,修建革命烈士纪念馆。方案确定后,得到村两委会的大力支持,关工小组的老同志们多方努力,上下奔走,得到户县民政局、县关工委、团县委、县党史办和五竹乡党委的支持和指导。老人们又广泛宣传,广发信函,动员本村在外的职工、县内知名人士为兴建烈士纪念馆捐资。在大庆油田工作的乡亲石鼎峰老先生率先捐款1000元,掀起了群众、单位捐款的热潮,关工小组收到捐款7000余元。
当年农民自卫军从事革命活动的旧址关帝庙,本为三间三进,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仅存三间后殿,因年久失修,墙壁破损,屋顶漏雨。捐款到位之后,关工小组精打细算,聘请有古建经验的老瓦工施工,当年修复三间后殿,同时在院内竖碑立石,镌刻“5·11惨案”简介和遇难9烈士姓名、生平简介,烈士纪念馆初具规模。
1997年,石志瑞先生广泛搜集资料,将东索村农民自卫军的产生、发展,以及“5·11惨案”的全过程撰写成文,在县关工委负责人赵学民的协助下,请画家宋厚成先生绘制成20幅画面,每幅高约半米,以连环画的形式介绍斗争场面,真切感人,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嗣后,20幅画面各以镜框装饰,又配上前言、结束语,按顺序陈列在纪念馆墙上,融可读性、教育性于一体,增强了直观效果和感染力。与此同时,关工小组动员村民捐献农民自卫军使用过的大刀、长矛等兵器,陈列在馆内。此时,一个较为系统完整、图文并茂、实物相辅的烈士纪念馆终于建成了。开馆之日,县民政局拨款2000元,用作纪念馆的日常维修、扩建费用。
石志瑞说,2003年清明节过后,在县关工委高崇勋同志的协助下,村关工小组先后走访了秦镇、五竹乡关工委,以及县内多所中、小学,共集资11000元,在纪念馆内盖起廊房4间,并在廊房外墙上陈列烈士头像及“5·11惨案”相关资料。纪念馆院内的松、柏,都是户县学校在瞻仰烈士活动中栽下的,松柏精神,与烈士形象交相辉映。
东索村烈士纪念馆建成后,立刻在户县境内引起积极反响,前来参观、瞻仰的群众络绎不绝。2004年,正值全县进行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前来参观的群众达到2600余人。
2007年5月11日,是“5·11惨案”80周年纪念日,户县县委在东索村召开有500多人参加的纪念大会。县委负责人在大会上强调,东索村是“5·11惨案”留下的重要革命遗址,是对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做好烈士纪念馆的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西安日报) :victor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