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 发表于 2011-3-22 01:09:26

书想

                                                            
   2011年春节连环晚会上,周杰伦一曲《兰亭序》激荡着无数书法人的心旌。当《兰亭序》第一次以一种文化符号的身份出现在亿万观众面前时,书法,受到了空前的瞩目。书法人对《兰亭序》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节,大都向往那种萧散洒落的魏晋风度及“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书写状态。魏晋之于书法人,不仅是一个时代,更是一种理想、一种风范,我们对其无尽的眺望和向往,缘于这个浮躁的年代,再也难以出现像“二王”那样的巨人。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及其后来的传承者,在书法史上构筑起了一套完整的“二王”谱系。王羲之属于立法者,即便是其随意挥洒、逸笔草草的尺牍,也莫不成为后人师法的对象。王羲之以一种无法逾越的高度矗立在那里,既让后来者幸福地仰望,同时也给后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超越太难,后来者只得另辟蹊径,于是有了朴厚雄强的颜真卿,有了粗服乱发的徐渭。   徐渭的草书,总给人以“狂乱”的感觉,他个人性格上的狂,也与张旭的正大阳刚不同,多少有点无奈和凄苦的神色。这大概与其生活经历有关,也与其所处的时代文化氛围有关。很多人都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其实任何一种艺术都无法独立于其所处的时代。明代中后期,经济空前繁荣,但物质的富足,并不足以保障人们的精神平衡。信仰缺失,道德失范,加上主体性的自我觉醒,出现了很多自我标榜的“狂人”。比徐渭稍前的祝枝山、唐寅、陈淳,都是不拘礼法的“准狂人”,他们的“狂”,也有点落魄意味,与唐代的“酒狂”精神气质不可同日而语。   徐渭一生都在为生计忙碌奔波,政治上也始终处于边缘状态。世事艰辛入于心而发之于狂,曾九次自杀未遂。徐渭的生活算不上幸福,甚至是缺少安全感的,他经常会梦到极其恐怖和怪诞的情景,他的状态有点类似现代医学上的“狂躁型精神分裂症”。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其在文学、书画上的卓越成就,其“不复问古人法度为何物”的放浪高蹈,及在书画创作上的“非常自我”,最终成就了“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   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立,对前人成法的“破”,是建立在坚实的笔墨功底上的,并非毫无目的地信笔涂抹。书法复兴三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技法的重要性,笔墨技法是书法之所以为书法的前提,但不是全部。书法在古代一直是文人余事,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其高雅的品格,书法需要文化的滋养,需要书者身上有一种“文气”。遗憾的是,这喧嚣噪杂且快节奏的生活已很难使书者安心守于书桌前了。社会环境的纷扰、网络的诱惑,以及无休无止的沉醉于物质生活,消耗着人们太多的精力,能够真正认真阅读、书写的人越来越少,“寒夜读书忘却眠”那般促人上进的景致,似乎正在远离这个时代。文人的确实、文化的失落、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物质的富足、科技的进步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两千多年来,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书法”始终离不开笔墨,离不开书者主体性的参与。但这一现实有望被改变。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载,目前科学家通过电线和微型电极成功地将“思想”传送到猴子的大脑中。或许不远的一天,人们学习书法将不再从横竖撇捺学起,而是直接到“书法库”里选取现成的微芯片,欧颜柳赵、苏黄米蔡随便选,选好后只要一个小手术,“书法家”便诞生了。而且,市场火爆的书法家,也将不再发愁找代笔了。只是,即使有这么一天,那“书法家”将不再是“书法家”,“书法”也将不再是“书法”了。                                  摘自《书法》杂志2011第3期卷首语   没有电子版只能自己照书打出来推荐给大家!

老玩童 发表于 2011-3-22 07:31:07

感谢楼主发帖!
       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立,对前人成法的“破”,是建立在坚实的笔墨功底上的,并非毫无目的地信笔涂抹。

maahp 发表于 2011-3-23 13:00:56

说的太好了,谢谢了。

游艺者 发表于 2011-3-23 13:07:33

名人字画,首先你要是名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