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琪墙绘 发表于 2011-3-5 11:00:48

七十二峪:秦岭的七十二座花园


金龙峡美景



七十二峪:秦岭的七十二座花园

如果将秦岭比作南山仙境,那么“秦岭72峪”,就像72位天姿国色的仙女,飘然而下。身临72峪的四季,春日,满山泛绿,阳坡野花芬芳,成片的杜鹃姹紫嫣红,山中积雪汇成小溪涓涓流淌;盛夏,周边满眼流玉滴翠,阵阵凉风让暑热尽消;秋风中,72峪掩映在满山红遍、层林尽染中:深红的槭树、大红的枫叶、橙红的卜杨、杏黄的红桦、翠绿的青松、墨绿的冷杉,犹如浓墨重彩的油画;冬季,在冰雪覆盖下,玉雕般的山峰银装素裹,72峪孤傲圣洁。秦岭72峪,宛如自然天成的绝美花园。    自古秦岭72峪,沟壑逶迤连绵,自然风光奇特。
    72峪均在秦岭北麓地区,这里的山峰层峦叠嶂、气势磅礴、巍峨峭拔,且山清水秀,苍翠森郁。此地风景甚为迤逦,名山、温泉、瀑布、溪流,自然清新且形态各异,春夏秋冬,韵味各不相同。
    对于日复一日处在城市喧嚣、钢筋水泥压抑的人们来说,返璞归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当然是极具吸引力。而秦岭72峪,以其历史的沧桑和无与伦比的神秀,吸引了无以计数的人们顶礼膜拜。
    在优美的田园风光中,呼吸新鲜的空气,或挖挖荠菜,品味劳动的乐趣;或与三五好友,品茶对弈,月下漫谈。在偷得浮生半日闲中,享受远离尘嚣的宁静,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领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享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清幽;感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人生哲理。在长安古乐中感受民风民俗,在青石瓦中,寻找古朴和悠远。在憨厚朴实的笑脸中,寻找久违的宁静和朴实……
    于是,带着对秦岭的敬畏与神往,我们走访了文化学者、《神秀终南·秦岭北麓七十二峪撷胜》作者高从宜。
    记者:秦岭北麓72峪在整个大秦岭中是什么样一个地位?
    高从宜:从历史文化意义上讲,秦岭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而秦岭古道则是中国南北实现统一的关键道路,南北方要连通,只能是穿越秦岭。在秦岭有所谓的五大古道,其中从宝鸡到汉中再到广元的褒斜古道,是当年秦国统一西南的古道路,还有从蓝田到商洛再到湖北十堰的蓝关古道,是秦国统一楚国的东南道路。这两条道路实际上都属于秦岭北麓72峪中比较狭长、宽阔的峪道。
    从精神层面来说,老子曾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这其中,“谷”是“峪”的另一个说法。从地貌上看,峪是高山与地面的结合部分,往往也是各种文明交汇的地方,出世文化与入世文化、山林文化与平原农耕文化都在这里交接。由此,老子认为中国哲学的奥妙就在峪。
    在秦岭开发中处于最主体性的工作,最关键的开发部分,是开发的提纲,也是精髓。72峪首先是我们进去秦岭的通道,我们要跟秦岭打交道,首先与72峪相遇;第二,秦岭山水之美其实主要体现在峪谷之中,72峪开发首先能把山水文化集中体现出来。事实上,人们对峪谷有些真切的经历和印象,对山就有一种踏实的感情,72峪面积很广,能够贯穿关中地貌的峪谷概念,有涵盖性和广泛性,使三秦儿女都有亲和性,可以照顾不同地域的人。
    记者:秦岭北麓只有72条峪道吗?
    高从宜:秦岭72峪是自然地理概念和人文地理概念相融合形成的。“72”不是一个定量,是个泛指,不同的人对具体的峪名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但基本的一些认识还是一致的。比如“长安八大峪”,大峪、小峪、丰峪、石砭峪、祥峪、库峪、高冠峪、太乙峪。在自然地理上其实不仅72个峪,据考证应该在140条左右,72个这种术语来自中国文化。在中国,72是个特别的数字,比如《水浒传》中的72地煞,孙悟空的72变等等。
    72峪这个说法在学者中也有50多年历史了,最早可见于南京大学任美锷教授所著的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当然,民间关于72峪说法的历史肯定更长,但究竟始于何时没有考究。
    记者:72峪开发与保护在开发大秦岭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高从宜:几大峪谷都有很多历史文化遗存,都是旅游景观很好的地方,比如楼观台在问仙峪,南五台在太乙峪等等。秦岭很多旅游景点都与72峪有关,而72峪是个大概念,能把这些景点都囊括在内。拥有更广阔的眼光和视野,对于我们认知秦岭的自然和文化非常有利。
    72峪总体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比较成熟的旅游景点,包括华山、楼观台、南五台等。这些景点都有专门的机构和管理措施。第二类属于有文化遗存,但还没有形成景点的峪。这样的峪有很多。比如李世民临终之地青华山黄峪寺;刘秀休息藏身的小夫峪等等。第三类则属于自然景观很好,但在文化层面、在历史上的影响、自身名气等都很小的峪,比如户县的栗峪,蓝田的辋峪等,开发得很不够,但都有开发的价值,应该由相关部门进行认真规划。
    记者:能否把72峪比喻成72座花园?
    高从宜:当然可以比喻成花园。首先这是个很广阔的地理概念,秦岭峪口本身与花园就有可比性,第二个,这些峪口本身的地貌植被都非常的丰富,烂漫的鲜花,还有松树、柏树以及果树,还有小溪,还有周边起伏的山峰,在峪口得到的开阔的视野,这些都是很难得,其它地方很难复制的,极具花园的特征,实质上就是自然的花园。
    记者:对于秦岭72峪,应该持有什么样的开发理念?
    高从宜:现实生活中,真正了解72峪概念的人很少,现在更多人包括旅者也仅仅知道其中的几个,但是,72峪的模糊概念在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有。因此,在这个基础上,72峪在群众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有一定的文化品牌。作为一个文化名牌,它具有很深的文化根源,当然就具有开发的价值与开发的迫切性。
    72峪的开发与其它旅游景区有所不同,我认为,并不需要大手笔的投资巨资进行翻天覆地的装修,不一定都需要高楼大厦,就是要保持自然景观,保持原有的生态原貌,自然景象复活,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开发,用自然吸引人们。比如说桑乌柏黄之乌桑峪,还有它附近的黄柏峪,历史地理与文明气脉所系,位于秦岭户县境内,乌桑峪、黄柏峪今日多是杨树与柿树等等。而在乌桑峪峪口的坡下,多为乱草,还有村民迁移留下的空房,其实,像这种情况,并不是只能坐以待毙,等待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如果给黄柏坡多植黄柏,给乌桑峪口多植乌桑,待乌桑柏黄之时,就是“交交桑扈”之日,这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无论是成功的经济价值还是审美价值,皆如此。这是其一;第二,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与中心城市,丝绸离不开养蚕,养蚕离不开桑树,如果能在乌桑峪的农家乐里安排现场体验丝绸文明,对消逝的历史文明有一种直观的见识,这样不仅在感觉山水风光的同时,也是一种让人流连忘返的体验。这也就是在盘点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挖掘其文化的内涵。不过,从整合72峪旅游资源到开发,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记者:72峪的文化根源体现哪几个方面?
    高从宜:72峪的文化根源有三个层次,第一,宗教神学层次,过去有一句话“天下名山僧道多”,就秦岭北麓72峪而言,南五台、沣峪里的敬业寺是佛教,华峪、楼观台是道教,还有基督教,就在楼观台附近的塔峪就有;第二,伦理现世文化,王维著名的“田园人家”就说的是峪口地貌文化;还有周文王被商纣王追杀的藏身地,也在秦岭的峪口,这些都是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第三,山水审美文化,秦岭北麓以其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之险峻而得名,就是峪山自然天成的美景,这也是其中的文化元素。
    从秦岭流淌而出的河流穿过漫漫岁月,浇灌了中国历史金色的童年和英气勃发的青少年时代。十三个封建王朝在秦岭北麓的渭河岸边,花开花落,演绎了数千年的风云大剧。有人说,秦岭北麓的渭河承载着中国的历史。面对跨越千年时空至今还在恩泽人类的秦岭山河,除了丰富的联想,便是深深地感恩。(记者 杨静 张玲玲 姚志伟)

千琪墙绘 发表于 2011-3-5 11:06:06

陕西秦岭七十二峪   
    潼关县7个(西峪、桐峪、善车峪、太公峪、麻峪、蒿岔峪、潼峪),
    华阴县9个(蒲峪、黄甫峪、仙峪、翁峪、竹峪、大敷峪、柳峪、葱峪、方山峪),
    华县6个(沟峪、小夫峪、石堤峪、桥峪、东涧峪、西涧峪),
    渭南市2个(箭峪、黄峪),
    西安蓝田县6个(清峪、道沟峪、辋峪、岱峪、小洋峪、东汤峪),
    西安长安区17个 (库峪、扯袍峪、大峪、白道峪、小峪、土门峪、蛟峪、太乙峪、石砭峪、天子峪、抱龙峪、子午峪、白石峪、皇峪、沣峪、祥峪、高冠峪),
    西安户县11个(紫阁峪、太平峪、鸽勃峪、乌桑峪、黄柏峪、化羊峪、曲峪、涝峪、栗裕、潭峪、甘峪),
    西安周至县7个(耿峪、赤峪、田峪、就峪、黑峪、西骆峪、竹峪),
    眉县6个(泥峪、西汤峪、滑峪、小黑峪、大黑峪、斜峪),
    宝鸡市1个(晁峪)。
    秦岭北麓七十二峪撷胜
    辋峪 峪口位于蓝田县蓝关镇榆林村东,环山旅游公路与沪陕高速公路交叉口以西,峪内有辋河峡谷漂流项目。峪内辋川乡往东,经五星村,可到锡水庙和辋川溶洞,辋川乡往南有董家岩瀑布,“辋川烟雨”是蓝田八景之一,沪陕高速沿辋峪穿越秦岭。
    东汤峪 位于蓝田县西南部,汤峪镇在环山旅游公路南约4公里处。为与西面宝鸡市眉县的汤峪区别,称东汤峪。汤峪,古称石门谷,以温泉闻名。“石门汤泉”是蓝田八景之一,峪内开发有“汤峪旅游风景区”,从东汤峪可以登顶云台山,沿东汤峪可穿越秦岭,到商洛市柞水县丰北河乡瓦屋场村,然后到柞水县营盘镇。
    库峪 因传说水质苦涩,古人曰苦,后音转为库而得名。峪口位于长安区杨庄乡库峪村口,离环山旅游公路约7公里。库峪内有自然与文化双重景点大兴山,历史古迹有大小庙宇45个,对外开放有3个,即斗母宫、磨针观和麽诃慈恩寺。磨针观建于隋,现占地0.8亩,清康熙十四年庙院中置一碗口粗细的铁杆上,传说中的“铁杵磨成针”出于此。后几经战乱,文革中又遭破坏,建筑远不如以前,但楼观依然轩昂,令人肃然起敬。
    太乙峪 顾名思义,太乙峪因太乙宫而得名。太乙峪以自然风景区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而著称。太乙宫位于长安区太乙宫街道办事处,依秦岭北麓。峪内有西岔沟,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终南山。太乙峪沿终南山可穿越秦岭,到达商洛市柞水县。太乙宫历史悠久,据传因汉武帝祭祀太乙神而建,今镇上留有“太乙宫”(又称下太乙宫)遗址,翠华山西峰修有“接圣台”(又称接善台),历来朝圣烧香者甚众,是汉唐时期达官贵族避暑歌吟的雅境。
    子午峪 古称北方为子,南方为午,此峪正对唐长安城中轴线,因此而得名。峪口位于长安区子午街道办事处子午西村,离环山旅游路约1公里。从西安南郊出发到子午峪口,古南北通道称“子午道”。此道秦汉时即有,唐代最为兴盛。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史载不可胜记。子午峪作为子午道的北口,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1958年修建西万公路(即210国道)时,对子午古道进行拓宽,南面利用旧道,北口从喂子坪处改为沣峪。子午道的子午峪一段,才逐渐被人们冷落。
    沣峪 以沣河发源此谷得名,出峪口不远的沣河两岸就是周王朝的都城沣和镐。以净业寺、丰德寺、翠微宫、观音禅院为重点。净业寺位于终南山北麓之凤凰山上,是国务院确定的142座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唐初为高僧道宣修行弘律的道场,是律宗祖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翠微宫又名永庆寺,位于滦镇皇峪寺村,本为唐武德八年(625年)修建的太和宫,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避暑山庄,占地600亩。
    高冠峪 谷之右侧有一座高耸的秀峰,形似头戴高帽的巨人,因此而得名。处于户县与长安区交界处,峪口离环山旅游路约1公里。西侧有紫阁峰。沿高冠峪可穿越秦岭,到达安康市宁陕县。
    紫阁峪 峪口位于户县草堂镇杜家庄村,离环山旅游公路约1公里。峪内有紫阁山、紫阁峰(海拔2144米)、一线天、唐代敬德塔。紫阁山原名紫盖山,古时为终南名山之首。由于山势峻秀,景色绝美,距离唐代长安城又近,所以吸引许多佛道修行人士前往清修、隐居,寺庙岩窟、山林水涧都可成为宗教道场;从汉代就有名人张良在此无量洞避暑,张良洞里隐居,后有唐代许多高僧如道宣、楚金、飞锡、慧昭均曾在此地修行,亦有许多士子利用山上现有寺庙习业,与义学僧侣问学、切磋,学有所成则下山应试,或以隐居为成名资粮,终南捷径为士子入仕开辟另一途径。
    太平峪 峪口位于户县草堂镇太平口村,离环山旅游公路约1公里。峪内的太平森林公园所处地貌为秦岭中山地,整个区域高差悬殊、峭壁林立、峰峦叠嶂、沟谷连绵、多瀑布、急流和险滩,形成了丰富奇妙的山水自然景观。景区自然山水独特,截至目前共发现大小瀑布12处,瀑布最大落差百余米,主要分布于园内2.5公里范围内,形成瀑布群,是我国北方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
    田峪 峪口位于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西,离环山旅游公路约2公里。田峪南端是秦岭梁,南段保存有2万公顷的原始森林,有大量的珍稀动植物,如羚牛、金丝猴等。峪内有四十里峡谷、野牛河瀑布、旺子沟溶洞、光头山石林等景观。峪口西侧是楼观台老子文化旅游城和楼观台森林公园,东侧有元始台和仰天池景区。秦岭国家植物园一期工程在峪内建成。
    黑峪 黑峪中的河流为黑河。峪口位于周至县楼观镇上黄池村,离环山旅游公路约1公里。黑河发源于太白山二爷海,有103条支流,108国道沿黑峪穿越秦岭达汉中。峪内有仙游寺、金盆水库、海拔2556米的东老君岭、海拔2361米的牛角湾脑、黑河森林公园、板房子、老县城、太白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双庙子金丝猴保护区。
    文仙峪 在华山峪东,为一簸箕形山谷。因峪建有羽客庵,传说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隐居、修真养性、吟诗作画的地方,当地人又称为吕洞宾造墨处。峪不甚深,但较为开阔,曲径蜿蜒,溪水淙淙,花草繁茂,修竹迷人,主体建筑依崖而构,背靠王猛台,东望木公祠,西依王母宫,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站立庙门前,山外景色,一览无余。魇庙宇建筑最早称羽谷庵,后经修葺改为纯阳观,俗称吕祖庙。传说品洞宾在此隐姓埋名修真养性40年,在华山巧遇汉钟离,授延术及炼制金丹灵药的秘诀。又遇苦竹真人授日月交并之法,道成后遍游天下,屡显灵迹。人传吕洞宾羽化后还回过文仙峪,并在庙内墙壁上留诗一首:“昔日曾居此,埋名四十春。屏蔽词语多少客,谁是识予人?”解放前,入文仙峪朝拜的人很多,尤其是每年正月初九,因传说是吕洞宾坐宫的日子,善男信女摩肩接踵,诵经颂道之声回荡崖谷,因此当地人也将峪称为问仙峪。吕祖庙背依王猛台崖壁,壁上石纹草木自然结构成八仙图像为华山奇景,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辨清此图,须心静而诚,胸无俗念才能独具慧眼。传说能辨清此图的人,可福寿齐岳。
    大敷峪 在华山西30里,又称敷谷。今华(阴)、金(堆)公路穿峪而过,至秦岭顶峪60多里。岭南则为洛南县境。入峪3里有百索潭,20里有挝鼓潭,潭旁石壁有一处石纹很像龙,有道有尾,形象生动。峪中的金岩沟森林茂密,遮天蔽日,为华阴市唯一原始林区。其中的天门峰海拔2483.6米,是华阴境内最高点。大敷峪涧水北出入渭,古时称敷水,今叫罗敷河。大敷峪因敷水从谷中流出得名。唐白居易《过敷水》诗曰:“野店东头花落处,一条流水号罗敷。芳草艳骨知何处?春草茫茫墓已无。”可见早在唐代人们就把敷水同古诗《陌上桑》中之“秦氏有女名罗敷”牵扯在一起。今称敷水为“夫水”,称罗敷河为“罗夫河”,称大敷峪为“大夫峪”。虽然是用字上的谬误,但已约定俗成。(记者 杨静 张玲玲 姚志伟 整理)

五月槐花香 发表于 2011-3-6 11:14:23

{:5_324:}好帖子,七十二峪是宝贝

安心 发表于 2011-3-6 11:56:10

好景色

小霸王 发表于 2011-3-7 10:08:29

:victory::victory:

一正 发表于 2011-3-7 19:57:06

好帖子,长知识

未来不是梦 发表于 2011-3-9 15:20:45

72峪就是72座花园,百看不厌,百走不倦

风雨 发表于 2011-3-18 07:31:07

:victory: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十二峪:秦岭的七十二座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