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仲乃春秋名相,他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赫赫霸业。
) T6 _7 d8 A. @* x: {9 D 管仲去世后,齐桓公伤心痛哭,认为是老天折了自己的翅膀,将管仲生前的采邑全部赐给他的儿子,且让其世袭大夫之职。5 _' V6 T7 Y9 S3 Z& P L1 E
易牙对大夫伯氏说:“从前,主公将您的三百户封地赏给了仲父。现在,仲父已死,你为什么不向主公要回?”伯氏说:“我失去封地,是因为没有功劳。仲父虽死,功劳还在。我有何面目向君王去请求呢?”易牙感叹道:“管仲死了还能使伯氏心服,我们这些人真是小人了!”- {: a% C/ V9 Q4 Q
齐桓公因为没有听从管仲让他远离易牙、竖貂、开方的遗言,深受其害,临死时与外界隔绝,饥不能食,渴不能饮,感叹说:“我有何面目到地下去见仲父呢?”死后诸子争位,尸体在床上停了六十七天,尸虫一直爬到门外。
. T" C0 o- A& S0 q" [4 C& d# T 张居正(1525-1582)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十二岁中头名秀才,十六岁中举,二十三岁考中进士,四十八岁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大臣,辅佐十岁的明神宗,。在担任首辅的十年内,他任用谭纶、戚继光、李成梁、方逢时等将领巩固边防,以“封贡通市”之法改善蒙汉关系,以考成法考核官吏,提高办事效率,以一条鞭法改革税制,使得万历以来,主圣时清,吏治勤廉,国富兵强,四境宾服。5 Y& R" v2 R1 B
然而,在他生前,就因为没有为去世的父亲守孝三年而被门生发难,认为是贪婪权位,不近人情,有违传统的孝道。死后几个月,就遭到自上而下的铺天盖地的批判否定。死后第二年的三月,明神宗就诏夺其上柱国封号和“文忠”赐谥,并撤销其子张简修锦衣卫指挥的职务。是年五月,张宅被抄,十余人被活活饿死,长子自杀,三子投井,最后仅留空宅一座,田地十倾,作为其八旬老母的赡养之资。
1 j8 o5 S1 J; b5 y. w0 z管仲与张居正,都有过人的才能,杰出的贡献,生前都轰轰烈烈,死后却迥然不同,这是为什么?" L% L& @5 V5 ~* V- U9 I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管仲深通人性,顺应人性,让人感到既可敬又可亲;而张居正则过于严肃,不近人情,让人感到既可敬又可畏。因为可亲,所以表面服气,内心也服气;生前爱戴,死后怀念。因为可畏,所以表面恭恭敬敬,内心恨之入骨;生前屈从,死后报复。( F4 L' y+ I3 [6 q" u2 z4 ?# @& z2 |% A
我们不妨先看管仲与齐桓公相处的几个例子。5 a5 i" W( \4 f0 T9 O
桓公曾问管仲:“我不幸染上游猎和好色的毛病,这是不是有害于霸业呢?”管仲答曰:没有妨害。不知道谁是贤能之人;知道了,却不能任用他们;任用了,又不能给与相当的职务;给了相当的职务,又不信任他们;信任了,又让小人参与其中。这,才会妨害霸业。”% ^4 m# z X) y0 g% a" W; }
桓公每次出行,都带着宠姬爱嫔,怕招人议论,总是遮遮掩掩,心中颇为烦恼。管仲见此,觉得不必因此小节而使国君烦恼,甚至感到作国君拘束无味,应该多给他一些自由和人生乐趣。于是,陪桓公出行时,他也带上自己的爱妾。桓公见后,深感和仲父相处,默契自在,如鱼得水。因此,尽管易牙等人屡进谗言,说国人“只知有仲父,不知有国君”,如此等等,桓公都根本不听,他对管仲的信任与亲近是发自内心的。
^0 S/ |4 E+ A 管仲病危时,让桓公不要接近易牙等三人。桓公说:“易牙烹了他的儿子,来满足寡人的口味,这是爱寡人胜过爱儿子,难道还可以怀疑他吗?”管仲说:“爱子是人之常情,连自己的儿子都能烹掉,哪能对您忠诚呢?”桓公说:“竖貂不惜阉割自己来侍奉寡人,这是爱寡人胜于爱自己,还可以怀疑吗?”管仲说:“人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像他这样不惜自残来换取亲近别人的机会,这样的人,心里有什么打算,还不值得警惕和深思吗?”桓公又说:“卫公子开方,放着千乘之国的太子不当,而臣事寡人,父母死了也没有回去奔丧,这是爱寡人胜过爱自己的父母,没有可以怀疑的了吧?”管仲说:“人间情感的亲密莫过于父母和儿女了。他连父母都忍心不顾,这种无情无义之人,怎么会真心爱戴您呢?”桓公又问:“这三人奉事我很久了,怎么平日没见你说过呢?”管仲说:“臣不说,是为了让他们充实一下您生活的乐趣,这三人就像是水,臣像一道堤坝阻挡着他们,没有使其泛滥。现在堤坝就要没有了,将会有横流的祸患,因此,我希望您疏远他们。”管仲通晓人情的程度,实在让人叹服。这正是他死后依然尊荣的原因。7 B, `. V( y! g& A. d
我们再看张居正和明神宗是怎样相处的。6 A/ \3 B7 K5 V8 j& Z* V0 a9 D
十岁的万历帝,天性活泼,兴趣广泛。然而,严厉而令人敬畏的张居正则剥夺了他的自由权,不仅亲自为他讲解经史,而且还为他任命了五个讲经说史的老师,两个教书法的老师,为他编定了厚达一尺多的讲义。每日上午,他要学经书、书法、历史,还要把臣僚们上奏的本章一一亲览,作出批示。吃过饭后的时间本可以自由支配,却仍不敢懈怠半分,因为李太后和太监冯保叮嘱他要温习功课,第二天必须把所学的内容背诵出来。如果背的流利,张居正就会颂扬天子圣明;否则,张便会以严师的身份加以训斥,使他感到诚惶诚恐。
$ J" `: d; n+ d2 f, }; D$ i 嫌张居正管得太严,天性受到压迫,缺少人生乐趣,不能自由行使权力,“威柄震主”,这正是张居正死后万历帝报复的原因。万历对张居正的态度,是敬畏,而不是敬爱,这正是他对张家冷酷无情的缘由。
2 L, F7 W, g( c% g& s( |. k 敬爱与敬畏,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 V5 l- z# u( p7 b& n 顺应人性与不近人情,不可同日而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