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 _' J% T d0 }: V* J( w 明代打油人众多
' A" J( c( u2 ]* m6 G 明洪武十四年是鸡年,朱元璋与学士们一同饮酒庆贺。兴之所至,朱元璋以《金鸡报晓》为题,作了一首诗:“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这首诗前两句通俗形象,惹人发笑,后两句气魄不凡,尽显帝王气度。众学士看后,无不拍案叫绝。$ B( i! l, q5 H6 y5 a* C
明朝大才子解缙,十四岁就考中进士,后来当了翰林学士。这解缙从小不但聪明,而且诙谐。有一天,下了大雨,街上路滑。解缙不小心摔了一跤,旁边的人哈哈大笑。解缙站起来,开口便念出一首白话打油诗来反唇相讥:“春雨滑如油,下得满街流。滑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大家见他骂人,作势欲打,他情急智生,立即将最后一句改为“笑煞众乡友”,于是,众人赞不绝口,传为佳话。
9 P+ o; b; y" l1 v 徐九经,明代县令,为官清正廉洁,秉公办事,惩恶肃贪。他曾写过一首打油诗,以示他的为官宗旨。诗云:“头戴纱帽翅儿,当官不省劲儿。平事儿我不管,专管不平事儿。”+ F7 Q3 S7 ~2 p- `
冯彻是明代成化年间的朝廷御史,为人耿介正直。据说有一次因向宪宗直言劝谏而被革职并发配到辽东充军。他满肚子委屈,又无处申诉,倒埋怨起自己来了。想起了北宋汪洙的一首《劝学诗》:“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他想着想着,笑了起来。一反其意,作了一首剥皮打油诗:“少小休勤学,文章误了身。辽东三万里,尽是读书人。”, y+ ^0 q6 F# q6 O
明朝徐渭有一首诗《题柳亭送别图》:“东边一棵树,西边一棵树。南边一棵树,北边一棵树。纵然碧丝千万条,哪能绾得行人住?”前四句俗不可耐,后两句却为点睛之笔,满含诗情画意。
3 z3 P# t& ]* @! c& u 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寅(伯虎),他少年家贫,一次他在山上看到几位读书人正在饮酒,其中一人道:“你如会作诗,也可入座。”他们满以为一个穷书生是不会作诗的,不过想趁机取笑他而已。唐伯虎猜透了他们的心思,便吟起诗来:“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几个人听到这两句便哈哈大笑起来,以为他不会作诗,可接着唐伯虎吟出了下两句:“俯首白云红日低,五湖四海齐仰望。”大家听完这两句,一个个惊得说不出话来,于是急忙请唐伯虎入座共饮。
n% R3 X$ M& f( g, z 明代在某郡城郊的小店里,住着几位避雪小住的客人。一连数日大雪飘飘,店客们闲居聊天,其中有位秀才见雪片飞舞,便吟诗一句:“大雪纷纷落地。”有位小官吏听了马上凑趣:“都是皇家瑞气。”一乡绅续上一句:“再下三年何妨。”而一个要饭的乞丐听到后。十分恼火:“放你娘的狗屁!”这四句打油诗,看来是则笑话,但他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阶级、不同地位的人的心声。
B* _2 T, ?2 ~8 e5 M 明代人袁太冲,学不专心,常闹出笑话。有一次,他为朋友做寿,准备送四斤枇杷,在礼单上把“枇杷”写成了“琵琶”。恰好朋友莫延韩来访,见了礼单,不禁大笑,随即吟打油诗一首:“枇杷怎能是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3 [: {' p# X2 e) L 明朝正德年间,有位歪才满腹的无赖子喜欢作十七字诗,并且能触目成咏。有一年当地大旱,太守祈雨而不得,此人遂赋诗道:“太守出祈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此诗传入了太守耳中,太守恼羞成怒,命差役将诗的作者抓到堂上审问,打了十八大板,并让他即席作诗。无赖应声曰:“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太守别号西坡,让无赖子以此为题,再作一诗。他随即作成一首:“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人较,差多。”太守大怒,以诽谤律判其发配郧阳。临行之日,无赖子的舅舅送他,二人相对而泣。突然,他又有了灵感,吟诗道:“发配在郧阳,见舅如见娘;甥舅齐下泪,三行。”他的舅舅一只眼瞎,故曰“三行”。到了发配之地,官喜其诗,令试为之,应声曰:“环佩响叮当,夫人出后堂;金莲三寸小,横量。”
P: t% ^1 c$ N& c% u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