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搜索
热搜: 户县
查看: 107348|回复: 6
收起左侧

[风俗习惯] 古诗里的七夕

[复制链接]

77

主题

2015

回帖

1万

积分

陆.听雨闲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246
发表于 2019-8-8 15: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夕已经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情人节”的代名词,不少人甚至调侃说:“一年过两个情人节,钱包都空了。”的确,七夕是一个十分甜蜜的日子,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传承千百年,让人十分感慨。古人的七夕,并不是只有爱情那么简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描写七夕的3首古诗词,通过诗词了解古代的七夕。
第1首,《七夕雨中饮酒》:
羁怀病思不禁秋,又报西风大火流。
梧叶未凋高树翠,薇花不厌小山幽。
燕鸿来往书生老,禾黍高低故国愁。
志士悲秋宁复尔,楼头罇酒漫销忧。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马廷鸾。马廷鸾生活的年代,乃是宋末元初,他亲身经历了亡国之悲,所以诗词中便有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愤之气。马廷鸾勤政爱民,曾经担任了宰相的位置,但是朝政被贾似道等人把持,马廷鸾毫无用武之地。宋朝灭亡后,马廷鸾拒绝与元朝合作,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马廷鸾在七夕的那一天,听着雨声淅淅,心头的悲愤逐渐弥漫开来,所以这些文字也就有了力透纸背的力度。前两句是说自己生了病,住在外地,本来已经愁闷无比,又看到了心宿流火,看到西风吹凉,那真是愁上加愁。第3和第4句写雨中景象。梧桐雨,一声声都打到心上,正所谓空阶滴到明,愁去又愁来。薇花小,想到当年采薇而饿死的伯夷叔齐,更感受到爱国志士的悲痛。后面诗句由写景转向了抒怀,直接点出诗人这个七夕过得糟糕透了。诗人完全没有心情想到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喜悦,而只是感受到悲秋悲故国的愁煞人。这黍离之悲,这悲秋之恨,都只能借着喝酒而倾诉。但最后,借酒消愁愁更愁,只能让后人看到一个愁闷的七夕。


第2首,《七夕》:
彩楼帘影夜沉沉,一片筛凉月似金。
倚 得 画栏和袖暖,看人儿女学穿针。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镃。古代的七夕可不只是爱情那么简单,至少乞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习俗。女孩子们会庭院中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想要学习织女心灵手巧的手艺。换句话说,女孩子们在七夕这一天穿针引线,纷纷比赛自己的织布技巧,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首写的就是诗人在七夕那天感受到的闲适生活。前两句是写景,突出了月光的美好。后两句则是叙事,一个“暖”字将诗人心中优哉游哉的心态描述得淋淋尽致。而“看人儿女学穿针”,完全是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十分放松,十分悠闲,字里行间都能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诗人的快乐和逍遥。


第3首,《七夕苦旱望雨》:
田禾吐白将就槁,野草垂黄几欲燃。
来日天孙嫁河鼓,洗车今喜有夤缘。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之道。这首诗的主题正如诗歌的题目所说,田地久旱,诗人渴望一场大雨来减轻灾情。诗歌前两句写的是大地久旱无雨的情状,禾苗即将成为枯草,野草也仿佛要被点燃了一样。诗歌后两句突出“望雨”的心情。天孙,也就是织女星。河鼓,也就是牵牛星。夤缘则是连络的意思。后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下雨了,那么水车就能够灌溉田地了。有了水,草就能够生长,牛郎就能放牛,也就能够和织女产生情缘,才会有织女嫁给牵牛的姻缘。”所以说,这首诗既做到了明白晓畅,也让人能够仔细咀嚼,看到古人过七夕的另一面。


89

主题

516

回帖

58

积分

初出茅庐

Rank: 1

积分
58
发表于 2019-8-8 15:56:31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情人节里话七夕

148

主题

522

回帖

3998

积分

肆.江湖一剑

Rank: 5Rank: 5

积分
3998

社区QQ达人

发表于 2019-8-8 20: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8-9 08: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采飞扬,好贴!

576

主题

3766

回帖

2万

积分

捌.大漠孤烟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21
发表于 2019-8-9 12:44:34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8-10 06: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0

主题

1035

回帖

4715

积分

肆.江湖一剑

Rank: 5Rank: 5

积分
4715
发表于 2019-9-24 15:20:21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秦岭网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58号
陕ICP备10002220-1~2号

GMT+8, 2025-5-1 05:42 , Processed in 0.16112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