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 之 竹
古人文献中最早称颂鄠县的竹子的人,可能是西晋最帅的帅哥和男神潘安。他在《西征赋》中描述关中的山川形胜和人文风物时写道:“林茂有鄠之竹,山挺蓝田之玉。”潘安文中之鄠,今之户县也。本来,秦设鄠邑,汉置鄠县,已有两千多年了。但上世纪的1964年,人民政府由于担心人民的文化程度太低,对这个笔画较多的鄠字难写难认,故将其改作同音字户,鄠县从此写作了户县。然而时移世易,今年的9月9日,户县改设为西安市鄠邑区,沿用了两千多年的这个历史悠久的鄠字,在离开了鄠县人民53年后,终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回到了亲它爱它的父老乡亲们的怀抱。我心里除了感慨系之,更感到“幸甚至哉”,因在此赘述一二。
话题再回到鄠县的竹子上,鄠县作为秦汉皇家御园上林苑的重要组成部分,想必是林木丰茂,翠竹如海的景况。及至到了四百多年后的西晋时期,潘安依然把鄠之竹,与蓝田之玉等量齐观,可见当时鄠县的竹子是非常出名的。
我辈生的太晚了,自然无法亲眼目睹千年之前鄠县竹林的风貌,而只能是据古人之言,梦游遐想了。不过我这个年纪往上的鄠县人,还算是幸运和有福气的,我们是亲眼目睹了潘安君千年之后家乡的竹林竹园的。四十多年前的家乡,估计人口比潘安那个时代多了不知几十倍,比起当初的上林苑来说,两千年来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风貌的干扰和影响应该说是十分巨大的,“林茂有鄠之竹”的那种接近原始的自然景观肯定是今不如昔了。尽管如此,四十多年前的家乡,依然是村村有竹林,处处有竹荫。行走在家乡的土地上,我所见到的是:阡陌纵横风光好,竹荫深处有人家。雪霁竹枝绿依旧,翠色犹透粉窗纱。
与南方和西南地区的竹林竹海不同,鄠之竹不是生长在山坡荒野之中,它们是围绕着庄稼人的村落,伴随着庄稼人的居屋而生长和存在的。其规模虽不似四川泸州的竹海那么宏大,却也是点点片片,洋洋洒洒,蔚为可观。我见过涝河岸边斑竹园村的大竹园,远看墨绿一片,近观竹影森森,竹景与村名名实相副,相得益彰。我们镇上的占管营村,村北也有一大片竹林,我从它旁边路过时,沿路的竹枝竹叶伸出来,几乎遮住了半边道路。1973年,我曾在终南山下的工农学校补习过一年初中,学校南边二府村也有几十亩竹林,一条溪水沿着东南西北方向,蜿蜒着从竹林旁潺潺流过。竹林南边四五里路远的地方,就是高高矗立的一座座黛色苍苍的山峰。蓝天,白云,绿树,翠竹,青溪,瓦舍,苍山,这幅图景几十年来一直珍藏在我的记 忆深处,从来没有忘记过。我的外婆家在终南山下的炉丹村,我从小每年都会去外婆家好几次。外婆家住在村南,面北偏东的不远处的小溪旁,也有一大片竹林,每每从竹林边经过,总能听到竹叶的沙沙声和竹林里小鸟的鸣叫声,其情其景,至今记忆犹新。
我家所在的小村子,在我小时候以至年轻的时候,简直就是一个竹子的世界。一百多户人家的小村落,东西南北全被竹林包围着,我家的后院,也有一个小小的竹园,春天里,我们看着竹笋从地底冒出来,迅速地拔节往上蹿。冬天里,我们隔着窗户,看竹鸡在竹下的雪地上跳来跳去,寻觅食物。我们村村外西北角住着一户比较大的家族,他们前后两排房子坐北朝南,后一排屋后是一片七八亩大的竹园。我十四岁初中毕业当农民时,常跟他们家族中一个有文化的“四类分子”一起干活。有时工间歇息的时候,老人偶尔会提起他年轻时的一些事情,他说他当年在县上考试写作文,文中描写了他的家庭情况,大致是说:“家有薄田数十亩,大多不毛。门前有小溪潺潺,屋后有绿竹围绕”,云云。老人描写的的确是非常真实的,他们家西边就是有一条叫做井水渠的小溪,他们家屋后就是有大竹园。
古来的先贤们给所子赋予了丰富的文化义涵,称其为岁寒三友之一。苏东坡曾写下“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鄠之竹自古以来之所以如此丰茂,是否跟古人那些爱竹的观念有关,我无从得知,但它至少是老天爷对鄠人的特别的恩赐。鄠之竹不仅是鄠县自古以来一道独特的风景,而且是家乡人生产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许多工具用具的制作材料,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就是用竹子编织出来的。先看看生产方面,夏天麦场上使用的好几种竹杈,盛牲口草料的直径一米多的大竹筐,为防止耕牛干活时偷吃庄稼,给牛嘴上戴的牛笼嘴,碾麦子时用来承接牲口粪便的长把儿笊篱,菜园里给西红柿黄瓜搭的架子,地头扎的篱笆,等等,都是用竹子做的。再说生活中的竹子制品,那就更是多了去了,大的方面,盖房时有人用竹子做铺在木椽上的竹薄,居屋里用囫囵竹竿铺成楼板,楼上用来放粮食杂物;竹竿还用来做晾衣架,做打水的井杆。我们蒸馍的箅子,放馍馍的小竹箩,安插筷子的箸笼,捞面条的笊篱,背柴草的背笼,打猪草的担笼,防蚊蝇的竹竹门帘,竹窗帘,等等,都是用竹子做的。利用竹子的韧性和柔软性,竹匠用竹篾维修农家裂了缝的瓦盆瓦瓮陶瓷缸,叫做箍盆箍瓮。养猪的人家,都会用竹篾扎成圆圈,架在猪圈的墙头上,据说可以吓唬伤害猪的大灰狼。家乡的竹子属于北方普通的竹子,是否能制作成竹笛,竹箫之类的吹奏乐器,我还不知道,好像也没听说过。
近四十多年来,由于学大寨修农田,增加耕地面积,以及宅基地重新规划,人口增长,村落规模扩大,环保意识缺乏等原因,家乡的竹园竹林早已被摧毁殆尽,放眼所有的集镇乡村,大约除了草堂寺还剩下一小块竹园外,全县基本上见不到几棵竹子了。那处处竹林,片片翠绿的鄠之竹的风景只能是留在县志上,留在古人的文字中,留在老一辈鄠县人的记忆里了。这才是竹竹毁林灭美景消,天若有情天亦老啊!
真的很希望鄠之竹也能像县名的老鄠字一样,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回到鄠邑人的怀抱里。 {:7_381:} {:7_390:} 期盼吧!{{:7_381:}{:7_381:}{:7_381:} 一园斑竹描新景
十里天桥换俊颜
八十年代以前,南斑竹林在天桥面积很大六十亩现在只有五六亩斑竹及甜竹。秦汉称诗竹,书竹均指这一代。现在水寨村西有片竹从南方引进一些面积也有几亩,朋友有兴趣也可去观赏! 诗歌(李国建) 发表于 2019-5-26 05:59
一园斑竹描新景
十里天桥换俊颜
谢谢乡党的介绍和指点,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找一找! {:7_381:} 人文鄠邑,历史渊源!
余下西边白虎堡子老竹园还一直在,是白虎寺的一部分,老早过年前扫灰都去折的 天和四堡 发表于 2019-5-26 16:57
人文鄠邑,历史渊源!
余下西边白虎堡子老竹园还一直在,是白虎寺的一部分,老早过年前扫灰都去折的
这样的老竹园快成文物了,保留到现在很不容易。过去老是饿肚子,猫吃浆糊在嘴上抓,所以大部分竹园都被破坏掉了。让我们的老家减少了很多风韵! 好文采,看了就是享受!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