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我唱 采蘩
采蘩要采白蒿去哪方?在那沙洲和池塘。
采来白蒿干什么?公侯祭祀有用场。
要采白蒿去哪里?在那深深山涧中。
采来白蒿干什么?公侯祭祖把它用。
发饰光鲜打扮俏,从早到晚在公庙。
直到发饰已松散,才能回家伸懒腰。
【原典】《诗经·召南·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注释】
⑴于以:到哪儿去。蘩(fán):白蒿。
⑵沼:沼泽。沚(zhǐ):水中小洲。
⑶事:此指祭祀。
⑷被(bì):同"髲",用假发做的头饰。僮(tóng)僮:光洁高耸的样子。
⑸祁(qí)祁:舒缓。此处指头发散乱。
【沧海诗评】
这首诗的主题,古代学者有两种说法:一说为祭祀而作,一说为养蚕而作。《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按此说法,主人公应是从事祭祀活动的贵族妇女。现代学者多以为这是一首反映宫女们为祭祀而辛勤劳作的诗。
蘩,就是白蒿。它生长在溪涧,在池塘,在沙洲,普普通通,随手可得。用它作为祭祀的物品之一,和蘋草水藻一样,都是取义于神灵祖先对祭品要求不高,只求心诚,不嫌物薄。正如《左传·隐公三年》所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莒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洞酌》,昭忠信也。”另外,蘩草容易衍生,且蘩和繁同音,采蘩祭祀,可能也包含着子孙繁衍、百姓繁多、国家繁荣的美好愿望。
《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祭祀和战争是一个国家最重大的事情。为了完成祭神祭祖的重大任务,妇女们不避路远,采集蘩草;不辞辛苦,洗涤祭器;不畏繁难,蒸煮祭品;不顾劳累,完成祭祀。在这个过程中,她们的心中,除了对祖先神灵的虔敬,更有对美好未来的祈求。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中华民族社会史、风俗史的一面。
“夙夜在公”一词,演变为成语,意为从早到晚,勤于公务。这是这首诗对中国文化的又一贡献。
{:7_381:} {:7_390:} 文采飞扬,好贴! 诗经今唱,通古论真 诗经你唱我来听,学习古典变轻松。
劳驾先生多辛苦,大善就在小文中。 学习了。{:7_359:}{:7_390:} 诗经的魅力,楼主的努力。赞并学习。{:7_381:}{:7_396:} 皇上不出门市场 发表于 2019-4-28 18:55
{:7_396:}{:7_385:} 老友小酌 发表于 2019-4-28 19:24
还请多提意见!{:7_394:}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