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标语:“扫黑除恶,害人害己!”
近期不少地方的基层标语内容频现错别字、内容生硬、胡乱嫁接等乱象。
“扫黑除恶,害人害己!”“坚决打击铲除黑恶势力,保护人民群众的什么财产安全”“让城市更文明,让生活更没好”……这段时间,多地均出现了标语中的错别字问题,不仅对推动工作没有益处,反而起了副作用。 “出现的奇葩标语问题,表面上看是广告公司工作失误所致,但背后主要责任在于标语制作委托方。”广东一位驻村第一书记说,这是部分基层干部工作不走心的表现,只是单纯把挂标语作为一项任务敷衍应付,没有提升到推动工作、塑造政府形象的高度。 不少基层干部也反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基层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精细化审核。为了突击应付,有的部门直接让打印店根据某个主题到网上搜标语,制成后进行悬挂。 “任务太重了,各个部门都要,忙不过来。”江苏一名基层宣传工作人员说,比如读书月,县里要求每个村至少悬挂两条标语,我们镇就要悬挂40多条标语。还有征兵、法制宣传日、秸秆焚烧等都需要悬挂标语,标语任务太多了,造成该镇交通要道两旁的电线杆上缠满了挂标语留下的铁丝,有些地方甚至密密麻麻,像蜘蛛网一样。 之所以出现一些奇葩标语,也与各单位对工作的理解程度有关。“很多工作存在交叉性,得有一个牵头部门,不能各部门自行开展,因为有些部门理解不准确,就会出问题。” 一位乡镇政法工作人员介绍,例如扫黑除恶工作,县里开会布置工作,各相关单位都要求参加,比如教育局局长,开完会后,落实扫黑除恶的工作只能在学校里进行,工作任务层层传导,对扫黑除恶的理解就容易层层失真,也就出现了“坚持打早打小,将黑恶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标语被挂在幼儿园门口的笑话。 此外,大水漫灌式、缺乏分类的标语悬挂也容易带来问题。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员吕德文认为,现在基层动员环境跟以往不一样,社会异质化程度比较高,比如政府让某单位配合一个工作,该单位如果觉得这项任务和自身联系紧密,就会很重视,做标语也就会很认真。但是,也有很多单位觉得这项工作跟他们关系不大,上面任务又得配合,就会敷衍。一些部门还会在配合扫黑除恶等工作中,生硬嫁接自己部门平时的工作,有时候也容易出现问题标语。
{:7_368:}{:7_368:} 没文化,真可怕!!{:7_389:} 如此笑话,适合进马戏团
这些工作人员真是屈才了{:7_36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