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搜索
热搜: 户县
查看: 7842|回复: 4
收起左侧

从”照相“到”摄影“你只差这5个技巧!快来学习吧!

[复制链接]

447

主题

170

回帖

7940

积分

伍.妙语书生

Rank: 6Rank: 6

积分
7940
发表于 2019-2-7 00: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会拍照并不意味着懂得“摄影”+ F9 C# N- f; d) z# i' C1 x2 r0 a7 M+ }
好的方法能增加成功的机会2 W& J9 S: X, h' B/ ]+ E* n
并加强学习的效果
8 |  e4 S1 d  W# X4 a0 ]+ i今天小编就跟大家分享
7 i8 n! B$ h) S: B! {新手摄影进阶的小技巧
/ M* x6 N1 y% Z& u- \. }8 T. g1、选择拍摄题材
! m# n, u! V- O+ }9 E* W! N
01.jpg
, D* w. Z+ r" m
5 H6 z$ ?, C% [
好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大师们跋山涉水寻找奇珍景观,但也忠于生活。其实,各个摄影题材之间没有绝对的不同,本质上都是记录我们人眼看到的东西。只是,每次按下快门时,更多的是赋予对生活的一种思考。

& A  ^$ _7 `# @
摄影题材是多元化的。不必拘泥于某几个有限的素材,同个景物稍微变换一下角度可能会有更多的惊喜。
. A/ g! Z5 X: s  t2 L8 ?
2、合理构图
& H6 C! }" q, Z1 i' C% j- d
一张随意拍摄的快照和一张挂在家里墙上作为装饰的照片或者用来出版刊登的照片有什么区别?答案就是构图:对画面中出现的物体精心布置。一张构图成功的照片既突出了关键视觉元素,又能巧妙再现摄影师观察世界的视角。
8 T+ L5 l' S7 \! |# K
画面填充
7 u6 b6 c* V$ V4 D; ?. h. g7 n& @1 [
画面构图的其中一个可靠规则就是充分利用取景框的每个区域,将拍摄主题和其他视觉元素纳入画面,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
1 x$ {7 E  [  o% X
02.jpg

% h5 y) k8 Q) v. {
如果想让画面更紧凑的话,可以离主体更近;或者使用变焦镜头。当然,你也可以后期对画面进行剪裁。
6 Y5 O/ _' X; q+ Q# c. m: p3 a& y

6 }  Y  U, s4 ^  D0 X
利用视觉引导

' [% l* f3 d2 U9 {
风景中的线条可以起到引导观众视线的作用。例如——强烈的对角线会将观众的实现直接引入画面,弯曲的线条则会让人的视线随着线条的形状停留。

0 h. i% L& L4 B
03.jpg

! s' V* }" _" ]) x8 V
分营造视觉层次

6 Q* l4 m; ^7 k' D" k0 \
构图时,要注意将前景、中景、背景中的视觉元素都纳入画面,使画面更有纵深感。
$ J9 b* g  |, Y- W$ B
如果是拍摄肖像或具体事物的特写,则要减少画面中的视觉元素,并选择不显眼的背景。

& I2 ]( T) e; v! C
04.png 6 T6 [) c$ E$ l% l
图片来自:彩虹以南
% U, z9 p: P8 O/ S
3、尝试不同的拍摄角度
( x+ y" d5 H; b
在被摄物确定的情况下,尝试不同的拍摄角度,会使画面上远近景物展示程度不同,得到不同的效果。平拍能让画面更加亲切、自然,人物显得更加匀称。但是往往会因为司空见惯而缺乏新意。

9 k, x* @7 {; O- H* V
俯拍画面饱满、严谨,一般用于写实摄影中。一般小角度的俯拍有利于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物深沉、思考的形象。仰拍多用于雄伟、高大的物体。但也要注意仰拍角度不宜过高,否则人物和建筑的过度变形会让画面产生不适感。
$ }' D) I% V$ d, }
4、使用包围曝光补偿

0 X5 r: l' D( `' S
摄影者在拍照时经常会曝光不足,打开闪光灯拍摄又怕会过亮,牺牲了现场环境的自然光线。遇到此种情况,最佳方法就是利用相机的曝光补偿功能。只要将曝光补偿功能推高一至两级,一般偏暗的情况就会有所改善。

9 _9 K+ p6 p8 `( C, Y# z
另外,也可以使用包围曝光功能。即采用不同的曝光量连续拍摄三张以上的照片,用以找到合适的曝光量。

+ i/ u5 h+ n3 M: Q& [  m7 W
5、合理选择拍摄用光

4 Z9 a+ W& E4 _3 t/ g
与光影的美,是摄影的灵魂。

3 P$ z# Z4 D6 _# R5 ~- E
05.png 0 l, c9 N# g0 D2 u) [
图片来自:陈曦Stanley

5 v# y0 [! N$ _. C# ?$ R
光线是摄影的前提,也是影调、线条等摄影语言发挥的前提。不同的光线运用手法所传递的信息也会不同。

/ k3 C6 Q. H' }1 e
顺光
! C* {/ t  s6 h) m5 I
顺光在拍摄人像时,能够使人物脸部受光均匀,减少瑕疵感。但它不利于拍出被摄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
# r8 o* Z" a5 x# Y
侧光

' b3 [! V. }0 `; e" P
侧光能让被摄体产生明暗变化,显出立体感和表面质感,它比较符合人们正常的视觉习惯,所以,在摄影中被广泛的利用。
- @- S5 F6 G+ x  f7 M! P
逆光

3 u  e' f9 P$ }
逆光能勾画出对象的形状,使之与背景分开。在对象的形状边缘形成明亮的亮线,能够渲染所要表达的气氛,丰富和活跃画面。
2 ~# \9 A: C6 y9 E
对于拍摄技巧,小编鼓励和期待大家发挥创意。

) o+ K: T) ]/ G4 y) q
在人像摄影中,裁剪是很重要的一环。每个人都有过裁剪人像作品的经历,可能是为了改善构图,也可能是为了满足特定需求。
比如说,很多网站需要把头像裁成 1:1 的比例;而微信文章的封面图,要把图片裁成 5:9 的比例。
以下图为例,对原始图片进行了如下的裁剪:
06.jpg
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裁剪方法?这样的裁剪有什么好处?在裁剪时,有哪些值得参考的规律与原则?
今天要为您讲解的,正是裁剪人像的一些最重要也最基本的原则,让您从今往后都能轻松地获取最佳裁剪效果,不要错过哦!
' L, j% x5 y& }0 Q( R! J
1. 做好“脑内裁剪”
任何形式的后期裁剪,都会导致画面信息的丢失;裁剪的比例越大,对画质的影响也就越严重。
比方说,你拍了一张半身照,却在拍完后不满意,想把脸部放大。通过后期裁剪的方法你可以做到这一点,但画质却会出现明显的降低:
07.jpg

9 J) S" I+ I9 A6 @
后期的裁剪,总会导致画质下降
. d. b& W3 W+ K6 C, ]
不要太依赖后期裁剪。正确的做法是,在拍摄时就做好“脑内裁剪”——也就是取景构图,用取景框来排除掉你不想要的景物。
以上图为例,如果你想让脸的比例大一些,可以靠近一些再拍。这种“脑内裁剪”完全不影响画质,比后期裁剪好太多了。
; O( U- p' q  `: r. c9 a1 y
2. 半身照:减轻“切断”感
半身照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视为全身照裁剪后的结果,等于用取景框下边缘把画面“切断”。) G8 b  B$ q& t3 O4 E
如果“切断”的位置在人体不同部位的“分界线”上,如脚踝、膝盖、手腕、手肘处,就会有强烈的“切断”感,没有延伸的趋势,看着不太舒服:
09.png
而如果“切断”位置在肢体、躯干的中部,因为看不到“分界线”,肢体、躯干有继续延伸的趋势,看着更舒服一些:
10.jpg
7 }3 _% J0 g/ a+ f5 x  n% u
3. 大头照:发际线
在拍大头照时,需要注意的是发际线。一般来说,照片中最好包含发际线。
如果照片中不包含发际线,额头会有向上延伸的趋势,会让观众觉得“额头好大”:
11.jpg
当然,这种说法并不绝对。
你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让照片中包含尽可能多的额头部分,却不出现发际线,创造延伸感,让圆脸妹子显脸长。
12.jpg
0 b& O4 z+ a  T8 U8 p
4. 预留眼前空间
眼睛是人像作品中最吸引人的部分,观众的注意力往往也会被人物的视线所引导。
所以,在尽量保持头部完整的基础上,你需要预留一定的眼前空间,否则会给观众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 n- {/ F' _! V$ q% u$ y
13.jpg ' J; g7 Y/ a8 [+ n+ C/ V7 v
来源:喜行与摄公号.
, a- I  k; o( m2 a+ l4 k
发表于 2019-2-7 09: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我为你点赞!
发表于 2019-2-19 09: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啥也不说了,楼主就是给力!
只要是上班时间,我都在线!!

1281

主题

3880

回帖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积分
57720

社区劳模新人进步灌水能手

QQ
发表于 2019-3-1 17:21:34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操作需要带着思考去摄影。

18

主题

47

回帖

598

积分

贰.杏坛小葩

Rank: 3Rank: 3

积分
598
发表于 2019-3-2 15: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秦岭网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58号
陕ICP备10002220-1~2号

GMT+8, 2025-5-1 17:59 , Processed in 0.20786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