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发表于 2018-12-9 17:07:05

诗经我唱 《鲁颂·駉》

               诗经·鲁颂·駉
群马高大又健壮,在那远郊原野上。
要问马儿什么样?毛带白色有驈皇,
纯黑黄赤是骊黄,驾起车来有力量。
鲁公深谋又远虑,马儿养得多肥壮。

群马高大又健壮,在远郊原野上。
要问马儿什么样?苍白为骓黄白駓,
赤黄为骍青黑骐,驾车有力上战场。
鲁公思虑真宽广,马儿成材堪夸奖。

群马高大又健壮,在那远郊原野上。
要问马儿什么样?驒马青色骆马白,
骝马火赤雒乌焦,驾车飞奔本领强。
鲁公思虑不厌倦,骂人欢腾神气旺。

群马高大又健壮,在那远郊原野上。
要问马儿什么样?浅黑骃马赤白騢,
黄脊驔马白眼鱼,驾起车来气势昂。
鲁公思虑不偏斜,马儿如飞奔远方。


原诗:《诗经·鲁颂·駉》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溥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注释:
⑴駉(jiōng)駉:马健壮的样子。
⑵坰(jiōng):远。
⑶薄言:语助词。
⑷驈(yù):黑身白胯的马。皇:鲁诗作"騜",黄白杂色的马。
⑸骊(lí):纯黑色的马。黄:黄赤色的马。
⑹以车:用马驾车。彭彭:马奔跑发出的声响。
⑺臧(zāng):善,好。
⑻骓(zhuī):苍白杂色的马。駓:黄白杂色的马。
⑼骍(xīn):赤黄色的马。骐:青黑色相间的马。
⑽伾(pī)伾:有力的样子。
⑾驒(tuó):青色而有鳞状斑纹的马。骆:白身黑鬃的马。
⑿骝(líu):赤身黑鬃的马。雒(luò):黑身白鬃的马。
⒀绎绎:跑得很快的样子。
⒁斁(yì):厌倦。
⒂骃(yīn):浅黑间杂白色的马。騢(xiá):赤白杂色的马。
⒃驔(diàn):黑身黄脊的马。鱼:两眼长两圈白毛的马。
⒄祛(qū)祛:强健的样子。
⒅徂(cú ):行。
沧海诗评:
       这是《鲁颂》四篇中的第一篇。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公旦,帮助武王灭纣兴周,又辅佐成王巩固政权,建立了赫赫功绩。他的长子伯禽,被封到鲁地,建立了鲁国。建国之初,鲁国是诸侯中第一等大国,土地之大,实力之强,在诸侯中罕有所匹。伯禽治鲁,更重文治,颇略武功,所以鲁逐渐变弱,内忧外患,在诸侯中的地位日益下降。僖公即位之后,富国强兵,跟随霸主齐桓公讨伐淮夷等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鲁国疆域扩大,威望提升,大有光复旧业之势,《鲁颂》四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毛诗序》云:“《駉》,颂僖公也。僖公能遵伯禽之法,俭以足用,宽以爱民,务农重谷,牧于垧野,鲁人尊之,于是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史克作是颂。”孔疏云:“天子巡守,采诸国之诗,观其善恶,以为黜陟。周尊鲁若王者,巡守述职,不陈其诗,虽鲁人有作,周室不采。故王道既衰,变《风》皆作,鲁独无之。至臣颂君功,亦乐使周室闻之,是以行父请焉。"据诗意,此篇系鲁人歌颂鲁君注重牧业,国以富强之作。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一望无际的原野上,碧草茵茵,野花丛丛,平展展如同地毯一般,一群群膘肥体壮的骏马在这里健康生长。根据不同的毛色,马儿被牧人分为驈、皇、骊、骓、骝、骃、骍、雒等不同品种。品种的多样,映衬出牧马的繁盛。鲁国重视牧马,可见一斑。
      从诗的历史文化意义上说,此篇以牧业的兴盛作为治国有方的一大业绩,反映出那个时代对马政的重视。在周代的"六艺"中,就专门有"御"(驾马车)这一艺,周穆王也有驾八骏遨游天下四方的传说。春秋中期,车战仍是战争的主要手段,一辆兵车需四匹马牵引,因此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弱,必然与马匹数量密切相关,大国号称“千乘之国”,周宣王时拥有兵车三千乘,可以说是强盛至极。在这种背景下,马政于是成为军国要务,各国诸侯都十分重视养马,而《鲁颂》更是篇篇写到马,《鲁颂·駉》自不待言,《鲁颂·有駜》则诗题就是马肥壮之貌,《鲁颂·泮水》有“其马蹻蹻”句,《鲁颂·閟宫》有“公车千乘”句。在此篇中,写到不同毛色的马的品种有十六种之多,可见驯马养马这一行业的发达。而考之典籍,以毛色定名的马还远不止这些。和马有关的成语更是不胜牧举:千军万马,兵强马壮,招兵买马,厉兵秣马,金戈铁马,跃马扬鞭,盘马弯弓,单枪匹马,一马当先,汗马功劳,老马识途,龙马精神,马到成功。马和征战的关系简直是密不可分。语言学家们认为:某民族语言中哪一属类事物的名词特别多,就反映出该民族在这方面的知识特别丰富,与这类名词有关的科学技术特别发达。中国上古时期牲畜命名的多样化,正反映了畜牧业的高度发达,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一般认为,《颂》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基本上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缺乏生动描写,艺术性不高。《鲁颂》中的《閟宫》,更是长达九章一百二十句,成为《诗经》中最长的一首诗,被前人斥之为媚上之词。但是,这首《駉》却明显具有《国风》的风格,不妨说是现存最早的专咏马的咏物诗,开后世咏马诗之先河。那么,它为何没有列入《国风》中呢?按照孔颖达的说法,鲁诗不称《风》而称《颂》,原因是鲁为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周室重视周公的功绩,尊鲁若王,天子巡守采诸国之诗以观风,鲁国不在观风之列。鲁国是文化大国,它的多少民歌,就因为这过分的尊重,而消失在历史的旷野。

悟8640 发表于 2018-12-9 20:01:49

{:7_381:}{:7_381:}

梦醒时分42 发表于 2018-12-9 20:26:39

{:7_390:}{:7_390:}{:7_390:}

王联群 发表于 2018-12-9 20:32:58

梦醒时分42 发表于 2018-12-9 20:26


《鲁颂-駧》有感
周公文礼八百春,
鲁国底蕴根而深,
鲁颂厚文武更尊,
国泰民安昌子孙。

宋村家电74 发表于 2018-12-9 23:49:04

{:7_381:}{:7_390:}{:7_390:}

细雨无声 发表于 2018-12-10 01:22:58

{:7_381:}

猎人 发表于 2018-12-10 01:26:01

有悟支持望波才好观沧海

老友小酌 发表于 2018-12-10 08:38:54

有时还觉得是个悖论,诗,生于民间,死于庙堂。但是不入庙堂,却又往往湮灭。

老玩童 发表于 2018-12-10 08:54:07

文采飞扬,好贴!

观沧海 发表于 2018-12-10 09:36:29

悟8640 发表于 2018-12-9 20:01


有悟才有诗。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觉悟!{:7_394:}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诗经我唱 《鲁颂·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