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博报告文学集《画苑群芳》后记
后记 当《画苑群芳》的最后一句话落在稿纸上,我长长地舒了一口,原来空气这般清新。肩上的担子担到了头,揉揉肩膀,那种感觉好极了。静下来整理思想,感觉是一团乱麻,但抽出任何一个头儿,都会抽出一种体验。一眨眼功夫,2008年站在了我人生的门口,敲着门说,你已走进花甲,车到站了。我不信,昨天才参加的工作,怎么会呢?然而,日历就摆在面前。盘点昨天,我真懊悔自己的碌碌无为。突然地走出户县新闻宣传中心,空虚立即从四面八方包围了上来,让我不知所措。我安慰自己,曾站在了一所职中的讲台上,又拿把二胡在教师村老年自乐班滥竽充数地当起南郭先生。然而,那空虚的沟壑总是填不满。看来,我只有陪伴着空虚走进老境的深处了。一次,与几位朋友相聚,他们鼓励我用笔头去填那空虚。朋友真有高见,我像是在云雾里突然看到了太阳。这笔头去做谁的文章呢?我移动思想的鼠标,开始在故乡的屏幕上搜索。一个又一个对象闪在眼前,比较中,我选择了户县农民画。一个设想在我的思想里走出来:要为户县农民画家出一本报告文学集。这谈何容易?狂妄。确实狂妄。户县农民画走过了50多个春秋,留下的文字千千万万,还没有谁用一本报告文学集来为户县农民画家群体树碑立传。你一个曾经的县报小记者,能行吗?我鼓励自己,先摸着石头过河吧。当我把这一想法摆在户县农民画展览馆雒志俭馆长的办公桌上,他用笑声包裹着热情支持我。受到鼓舞,我想,就从他身上起步吧。2009年那个严寒的冬季,一项秘密的工作便在地下开始了。电动车带着我一趟趟冲进农展馆,漫谈中收获了几大本材料,拿回去带着怦怦的心跳精心地选择、剪裁、构思、行文,苦苦熬了10多天,洋洋洒洒一万多字的文章请来了馆长夫妇,馆长听得笑了,夫人却哭了。这笑声和哭声是对我劳动的肯定,我获得了一份动力,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因为摸着石头过河已迈出了第一步。然而,我太小视了这项工作。当我真正上了路,才看到前面摆了那么多的困难在等着我。春夏秋冬,我在季节的转换中头顶炎暑和严寒;县城农村,我在公路土路上饱尝着孤单和疲惫。坐在桌子旁,热闹从街道上挤进门来诱惑着,我总是挡住自己的脚步;朋友来电约出去玩,我哈哈一笑失陪了。我太眼红街道上自由自在的脚步,也想出去感受一下,但怎么也感受不到,因为心里总是冒出:今天的任务还没完成呢。我的目光还在浏览着外面世界的精彩,双脚带着身子已不由自主地转身往回走。整整一年的笔耕,我饱尝了创作的苦辣酸甜。有时阻力欺得我几乎坚持不下去了,这才真切地感受到,那浩瀚的书海里,每一本书的背后都藏着一份艰辛。我敬佩作家们把精神的食粮奉献出来,更敬佩他们在生产这种精神食粮过程中的那份毅力和坚韧。我也感受到,那些胸前佩戴着奖牌手中挥舞着鲜花的运动员,他们脚下的领奖台是用磨难、痛苦和汗水浇铸的。终于,《画苑群芳》与读者见面了,我又面对着一种评判。不管褒贬如何,我感到欣慰的是,在人生的暮年为画乡的文化建设尽了一份绵薄之力。困难时期得到的帮助是金子。在《画苑群芳》编辑和付印期间,县领导和许多文朋好友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户县县委陆晓延书记、户县人民政府张永朝县长、县人大吴如意主任、县政协徐化民主席等领导在百忙中为本书题词,县委宣传部张阅农部长、县作协杨涛主席分别为本书作序,县农展馆雒志俭、王文吉等领导为本书的撰写和付印给予很大的付出,著名农民画家刘志德先生审阅了文稿,文友崔旭国、王生哲,省作协会员、户县四中《沧浪》文学社主编赵武荣老师等为本书的付印作了很好的策划,县书协石侃之主席为本书题写书名,文友陈永茂设计封面,焦万利、石有铭、郭永韬、李景宁、白拓、赵成林、王喜昌、刘利斌、麻跟阳、刘秋燕、陈云鹏、韦教习、段钢等先生为本书的付印都给予了很大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对报告文学又是初涉,加上时间仓促,对农民画家的定位和叙写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社会各界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2010年12月 杜文博1948年生,1972年从教。教书之余,嗜笔写作如酒,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原《户县报》发表散文、小说,后调入该报社任记者、编辑,2003年,转入户县新闻宣传中心。在省市县报刊杂志发表消息、通讯、言论、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20余万字。通讯《千首诗词吟抒公仆人生》获第三届“新世纪之声”征文二等奖,入编《共和国颂歌获奖作品选》。 :victory: :handshake {:1_1:} :handshake 老记伏枥志在千里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