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区大王镇王守村 缯鼓技艺
鄠邑区大王镇王守村缯鼓匠的制鼓现场
户县(今西安鄠邑区)是著名的锣鼓之乡,已有2000多年的锣鼓发展史,其锣鼓以汉唐宫廷文化特色闻名全国,风格豪放、热烈、雄浑,观赏性强,具有震撼心灵的原始力量。全县 500多个行政村,几乎村村都有锣鼓队,击鼓手达到数万人之众。户县北部的“游城隍”民俗活动,有50多个村子参与。活动期间,敲锣打鼓成为先行和主要的活动内容,现场热闹非凡。户县由此被中国打击乐协会授予“中国鼓舞之乡”称号。2011年,户县锣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面鼓中,包含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但有几人能晓得鼓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做鼓,户县民间称为缯鼓。此项工艺,一般都在铁匠铺子进行。
户县民间缯鼓在形制上,多为锣鼓和堂鼓,主要用于民间村社祈年、庆丰收和迎神报赛等民俗活动。在清代光绪年间,户县县城、秦渡镇、大王镇、祖庵镇的皮匠铺子都在冬季里缯鼓。其中大王镇盛氏皮匠铺的缯鼓技艺历经三代传人,一直传承至今。
盛氏铁匠铺的做鼓流程由制作鼓腔、加工牛皮、缯皮和钉皮等四道工序组成。做鼓腔的工序是:(1)用手锯解下弧形板;(2)在鼓腔模型中进行合缝;(3)胶合鼓腔;(4)上下口加工和腔体抛光。
加工牛皮的工序为:灰皮、去牛毛、刮肉絮、刮皮。刮皮是关键程序,鼓的音质和牛皮的薄厚有直接关系。刮皮需要经验和手上的功夫,要刮得薄厚均匀,恰到好处。
缯皮是制鼓的核心技艺,是决定鼓声好坏的关键,有着复杂的程序和长至十几天的周期。它是经过特殊的工艺,在鼓腔上把牛皮反复伸拉,不断地拉薄拉紧,使牛皮有良好的弹性,能够产生震撼响亮之声。同时,通过多次伸拉、放置、晾晒,使牛皮最终获得一种稳定性,确保在日后的长期敲击下不会松弛变形。缯皮要在专用的木底架上进行,工序为:上皮、割耳子;挂绳;紧绳;三次踩鼓和紧绳;上绞棒;打木楔。然后要经过五六天的晾晒和反复的踩鼓、紧绳。
钉皮是缯鼓的最后一道工序。仍需要多次的紧绳、赶皮、上绞棒、踩鼓、打木楔,把牛皮拉伸到最大伸展程度。然后一边试声一边赶皮,根据声音把鼓皮拉伸到最佳状态,定音定位。最后,把鼓皮钉到鼓腔上。
做一面鼓,最快需要三四个月。
户县民间制鼓技艺历史悠久,传承有序,至今依然保持着鲜明的原始手工技艺特征。其作为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遗存,为我们呈现出古代关中木腔牛皮鼓的制作方法和敲击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千百年来,民间制鼓技艺支撑着鼓舞民俗的演进、积淀和形成,是关中鼓舞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珍贵的民俗学价值。同时,这一技艺包含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知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缯鼓是以皮匠技艺为核心并结合木工制作的综合技艺。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业机械化迅速普及,畜力耕作和运输逐渐退出农业生产,皮匠逐渐断了活路。原来户县五大镇的皮匠铺相继关门,作为一个手工行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
现在,户县缯鼓的老皮匠仅剩下陶官寨村年过八旬的陶峰义一位老人。他也是祖传的手艺,其父陶景耀当年缯鼓备受乡人推崇。陶峰义从小随父学艺,一生有着诉说不尽的有关缯鼓的辛苦与欣喜。缯鼓,成为他生命的进行曲,维系着他生命的整个过程。目前,跟着学艺的两个徒弟也都年过半百,若无年轻人继承,缯鼓技艺的失传将难以避免(西安晚报) 传统技艺,值得传承!{:7_381:} {:7_390:}{:7_390:}{:7_390:} 希望民间瑰宝得以传承{:7_389:}{:7_389:} 好文笔,点赞! 传承民间手工艺
弘扬华夏古文明
{:7_390:} 写的好!{:7_367:}{:7_381:}{:7_38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