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哉风 发表于 2018-11-1 09:34:50

三叹子午道


子者,北也;午者,南也。子午道,即南北之通道也。
子午道在西安城南长安区的秦岭子午峪内,是古代长安通往巴蜀的重要通道之一。由于子午峪口距离长安城只有一箭之遥,任何军队如果从子午道北上,一出秦岭便几乎兵临长安城下。因此子午道自古就为欲夺长安之兵家所觊觎和犯险,但他们均以放弃或失败告终。 东晋名将桓温,派大将司马勋出子午谷攻击前秦,结果乒未出山,便被对方消灭。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闯王高迎祥,亦步司马勋之后尘,率军由陕南出子午谷,企图攻占西安,后来鬼使神差出了子午峪西边的黑水峪,被陕西巡抚孙传庭的官军设伏击败。高闯王兵败被俘,解押京城凌迟处死。 历史上与子午古道有关的两个最明智的人物是刘邦和诸葛亮。刘邦当年受封离开关中做汉王时,是经子午道到达汉中的,但他返回重新占领关中时,并没有走子午道原路,而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关中的最西端,向东杀奔而来,一举大功告成。三国时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大将魏延献计,建议走子午道,出奇兵直取长安城。诸葛亮虑其风险太大,故未予采纳。其后他六出祁山,皆从汉中向西绕道至关中西部,向曹魏开战。虽然六出六败,但毕竟每次得以全身而退,自己病死五丈原后,还能埋尸于汉中定军山。否则若采纳魏延之计,走子午道出秦岭,那生还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余对此感叹曰:
先帝托孤留善言,
丞相听诏珠泪涟。
捐躯疆场献赤胆,
誓报君恩收中原。
祁山六败千古恨,
出师一表百世传。
幸亏未从魏延计,
尸骨得葬定军山。
子午道在唐代以后又被称为荔枝道,这是因为唐玄宗为了满足杨贵妃爱吃荔枝的嗜好而得名的。唐玄宗为了博得爱妃的欢心,下令重修子午道,直达四川涪州,也就是今天盛产榨菜的重庆涪陵。沿途广设驿站,将四川的新鲜荔枝快马加鞭昼夜不停的送往长安。晚唐诗人杜牧对此作了调侃和讽刺: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诗的题目是《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据说他当时以为荔枝是从岭南送到华清宫的。我受此影响,一直以为杨贵妃吃的荔枝是从南方经潼关到临潼华清宫的。其实据史书记载,唐玄宗和杨贵妃是冬天才到华清宫享乐的,而荔枝是夏季成熟,皇家快递应该是不会把荔枝送到华清宫的。至于杜牧为什么要这样写,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作为文学作品,无需苛求完全的历史真实,事实上也并未影响她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经过考证分析,认为妃子笑的荔枝来自四川涪州,这一观点被世人所认可。余对此喟叹曰:
子午古道通巴蜀,
方得荔枝到京都。
君王只见妃子笑,
何曾听闻百姓哭。
西安城南直通环山旅游公路的子午大道,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双向六车道的市政道路,我乘车走过多次,但古老的子午道我没有走过,子午峪也没有去过。不过近日偶遇一友人,言其日前进子午峪,走子午道,登五道梁,饱览秦岭壮美秋景。友人喜形于色,侃侃而谈,并将其所拍照片及其所作诗歌展示给我欣赏。余观后亦如身临其境,心驰神往,乃和诗赞叹曰:
栌叶鲜红槲叶黄,
黄金红玉聚同堂。
青松孤傲不改色,
归雁流连未成行。
有意西风泼重彩,
多情霜露描新妆。
星移物换天之道,
且赏南山好秋光。

山城雾都 发表于 2018-11-1 10:01:49

{:7_381:}

山水郎 发表于 2018-11-1 10:23:10

{:7_390:}

落雨流殇 发表于 2018-11-1 10:41:19

{:7_381:}

麦子再小也是粮 发表于 2018-11-1 12:11:38

{:7_390:}

長河25 发表于 2018-11-1 18:20:59

短文一篇,一涨知识二纠偏,受益非浅!

長河25 发表于 2018-11-1 18:22:36

学习了。

王建民 发表于 2018-11-1 23:01:02

{:7_381:}{:7_381:}{:7_389:}

老友小酌 发表于 2018-11-2 08:34:17

{:7_390:}

快哉风 发表于 2018-11-2 09:18:54

多谢乡党们和朋友们的厚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叹子午道